國立台灣大學地質學系-劉宜庭報導 99/05/15
「臺博古生物大展-生命的史詩與演化共舞」展覽位於土銀展示館一樓及二樓,展出涵蓋地球歷史的各式化石,提供民眾認識地球的機會。
從地球的誕生到現代保護環境的觀念,逛完整個展場(地球四十六億年的歷史)大概需要一個小時,相當於每一秒鐘度過一百萬年的地球歷史。從古生代的三葉蟲化石開始,到泥盆紀的魚類登陸、中生代的恐龍時代及新生代的哺乳動物,一場由化石訴說的地球情緣就此展開。
展場中特別側重於中生代的恐龍化石,不僅以一比一的化石實地呈現,現場還有小小解說員為大家介紹各式恐龍的特色。除此之外,這次的展覽還有一大特色,即台灣本土化石的展區。雖然相較於橫跨兩層樓的大恐龍,台灣化石區只有一大面玻璃窗展示,然而,台灣的地層分布與常見化石總覽,一樣都沒缺。簾蛤、奇異掘海錢、餅型海膽、曼氏星盾海膽、鶯歌後盾海膽、裂星海膽、林西海膽、徐氏環球海膽、小笠原厚盾海膽、牡蠣、碳化石化木、石芝珊瑚、蜂窩珊瑚、貨幣蟲、火焰珊瑚、酸醬貝、蠕蟲管化石、海扇蛤,皆可在展場一睹為快。
針對小朋友,展場的兒童探索區特別提供模擬採化石的活動,讓孩子自己動手用刷子採出翼龍化石。整整十分鐘的採集過程,小朋友認真且小心翼翼的順著同一方向,刷掉化石上的沙子,而後根據骨骼的走向,挖出完整的化石。這樣難忘的體驗,加深孩子對於化石的興趣。
今天,博物館還特別準備「古生物大風吹」活動,帶領孩子認識古生物。台灣博物館前的廣場上,小朋友掛著特定古生物的牌子,專心聆聽志工大哥大姊的介紹,順延台灣博物館階梯而上的,則是面帶笑容的家長們。而最後的大風吹遊戲,指令各種不同古生物、古生物的生存情形及特徵,讓孩子在遊戲中深入認識古生物。
綜觀而言,「臺博古生物大展-生命的史詩與演化共舞」適合各年齡層的參觀。各種不同時代的古化石、深入介紹的各類化石特徵,不論是來見識恐龍的龐大,或是專程前往對照台灣地層與常見指標化石的特徵,都能獲得最大的滿足。
如果展場內能夠多設置互動性裝置,提供模型化石供孩子們觸摸,架設放大鏡幫助鑑識真的採集化石,相信小朋友一定能看到更多古生物,而不只把目光放在橫跨兩層樓的恐龍化石。
2010年5月26日 星期三
感受臺博
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系-林其郁報導 99/5/15(六)
很高興加入臺博公服生的行列,這一次的服務性質不同以往只是做著重複的動作、說著重複的話,而是讓我們有一個完整而悠閒的下午,好好的感受台博。
雖然不是第一次來到台博,今天我卻發現不一樣的人事物。
很高興加入臺博公服生的行列,這一次的服務性質不同以往只是做著重複的動作、說著重複的話,而是讓我們有一個完整而悠閒的下午,好好的感受台博。
雖然不是第一次來到台博,今天我卻發現不一樣的人事物。
兒童導覽員─海靖小弟弟 |
才剛走進展場,就看見一個小男生背著小蜜蜂、戴著黃黑相間的頭巾、胸前還掛著志工證,還在懷疑這個小朋友是不是解說員的時候,他就開始一個個介紹起來。從個子小小但是爪子很利的迅掠龍如何群體捕捉獵物、特暴龍胸前的V形許願骨、唯一沒有棒槌的甲龍、體形碩大直達天花板的黃河巨龍竟然是食植性恐龍,一直到頭頂上的魚龍、翼龍不算是恐龍,只能算是天上飛的、水裡游的爬蟲類動物…。海靖小弟弟從容不迫,還會注意到民眾的反應,告訴我們從哪裡看比較清楚,透過他的解說,這些恐龍標本好似活了過來,一切都變得更有生命力。
小小解說員正講解給小朋友們聽 |
循著參觀路線經過一面壯觀的動物演化牆,走到二樓,又看見一個戴著頭巾、麥克風的小小解說員,他訓練有素的告訴我們恐龍怎麼生小孩、竊蛋龍不是偷蛋而是護蛋…,一旁他的爸爸也拍下他解說的帥氣模樣,看著小朋友大朋友們圍著他,認真的聽他告訴我們展品身上有趣的故事,這就是歡樂又溫馨的台博。
古生物大風吹活動剪影 |
天氣陰陰的,時而飄著毛毛細雨,博物館尋寶記之古生物大風吹準備開始囉!爸爸媽媽帶著小朋友們慢慢聚集,大家都很期待等會兒的活動吧。在本館前廣場,大哥哥大姐姐賣力的介紹各種古生物,生動活潑的表演長毛象、特暴龍、黃河巨獸等,孩子們全都目不轉睛的看著幾位哥哥姐姐,大風吹玩的欲罷不能,每個孩子臉上漾著天真快樂的笑容,想必他們和我一樣渡過了一次開心的臺博巡禮。
標籤:
臺博部落客
102歲館慶系列活動-愛上一個所在-【愛上臺博館的102個理由】網路徵稿活動
2010國立臺灣博物館館慶系列活動
愛上一個所在-我的城市花園
【愛上臺博館的102個理由】網路徵稿活動
5月,國立臺灣博物館將歡度102歲生日。這個年逾一世紀卻依舊風姿綽約的博物館,陪伴許多臺灣人走過悲歡離合的歲月。那段回憶也許是第一次約會的地標、也許是遠足郊遊的大合照、也許是知識啟蒙的一瞬間、也許是銅牛前的一張全家福。走進臺博館,愛上臺博館,有好多好多理由,讓我們一起來分享愛上臺博館的102個理由吧!
【分享你與臺博館的愛】
自5/15-7/15止,上傳『愛上臺博館的理由』張貼至臺博館Facebook社群塗鴉牆,將有機會受邀參加臺博館館慶活動-博物館狂歡夜,可免費體驗夜間博物館,與特暴龍、長毛象來個另類接觸,精采活動將帶給你全新的博物館體驗。
活動辦法-【如何分享你的愛】
1.「分享我的愛」:上傳文字『愛上臺博館的102個理由』一則需含標題(10字以內)與內文(100字),以及一張你與臺博館的甜蜜合照張貼至國立台灣博物館Facebook社群塗鴉牆,並按『Facebook加入分享』,分享至個人的塗鴉牆上。
"愛上台博102理由" 活動頁面
http://www.facebook.com/home.php?ref=home#!/event.php?eid=126460504035212&index=1
2.「讚不絕手」:邀請親朋好友至臺博館facebook社群,幫你的留言說聲「讚」。
3.「人氣30王」:留言人氣最高(獲得「讚」數最多)的前30名網友,將受邀參加臺博館館慶活動-博物館狂歡夜。
4.「參加票選A好康」︰快來支持你覺得『愛上臺博館的102個理由』最讚的留言,將從支持「人氣30王」的網友中,隨機邀請30位網友參加臺博館館慶活動-博物館狂歡夜。
【注意事項】
1.投稿內容需符合規定,重複投稿或不符主題之作品,主辦單位將有權刪除,不另行告知。
2.「人氣30王」網友將於投票活動(7/15)結束之後,統一於7/19(一)以電子郵件聯繫,請確認於Facebook註冊之電子郵件地址為有效可使用,並於7/23(五)前回覆與本館聯繫,未聯繫者視棄權。
3.主辦單位保有隨時修正及終止本活動之權利。
【聯絡人】
教育推廣組 王頌儀小姐 電話:02-2382-2699 分機467 edu_assistL@ntm.gov.tw
標籤:
活動報報報
和這座島嶼共生──參觀《采田福地 平埔傳奇》
國立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系-任立容 報導 99/03/27(六)
「內山生番,居深山窮古,人跡罕至……茹毛飲血,裸體不知寒暑……」這段文字是形容清領時代的台灣原住民,也就是當時的「生番」。這是臺灣博物館的《采田福地──臺博館藏平埔傳奇》特展裡面展出的一幅畫卷,上面描繪了許多當時清朝官員看到的台灣各地的原住民的圖像,旁附文字敘述。
臺灣博物館在這段期間不只展出了平埔族的許多文物,也同時在三樓設有《太陽之子──當神話傳說遇上排灣族》特展,似乎想要強烈地告訴我們:這是一個你應該要知道的文化。台灣的原住民屬於南島語系,位於世界南島語系分佈地區的最北端,目前更是學界認為的南島語系的發源地,台灣的平埔族和高山族使用的語言,和東南亞以及太平洋島嶼上的許多國家使用的語言是可以互通的,南島民族可能於公元前八千年移民來到台灣,再從台灣藉由航海的技術進步而擴散到四周的島嶼。因此,台灣的原住民是帶有古老悠久的血統,在歷史的演進中和進了許多外來航海探險民族的基因而演化至今,甚至早於漢族,但是在明清或之後的統治者眼裡,卻是一個野蠻未開化的族群,是尚未受到教化的「生番」。
這次的展覽名稱「采田福地」,別名竹塹社公館,位在新竹縣竹北市,是臺灣原住民竹塹社祭祀祖先與祭祀福德正神的廳堂,在這次的展覽中,我們先看到史前時代的龍門遺址出土的陶罐和貝殼貨幣,並且有證據顯示龍門文化和後來的原住民有地緣和血緣上的關聯,接著看到台灣平埔族的傳統紡織和器具,有非常原始的、象徵母系社會的圖騰,還有打獵的圖像記載。看著這些古時候遺留下來的文物,我們很難想像這是現今與我們生活在一起的原住民,反而會有一種距離感,彷彿那是一個很久遠的文化,一個很古老的社會族群。
看到後面的展品,我就明白為什麼會有這種疏離的感覺了,在樸實的文物之後,緊接著而來的是不同時期的外來統治者和原住民接觸、教育、管理甚至另他們改變居地的過程紀錄,有制定文字以試圖「教育」他們,和他們訂定契約交換土地,後來用泥土堆成的丘陵「土牛」來劃分漢人和原住民的居住地,漢族或是荷蘭人、西班牙人用各種方法「開山撫番」,讓他們逐步喪失自己的文化,變成受到漢化或是西化的「熟番」,或是躲進更人跡罕至的深山,與世隔絕,才能繼續保有和大自然和平共處的權利。
而《太陽之子》的展覽則是更充滿遠古的神話色彩,高山族是一個尚未被世間的主流文化(在當時是漢文化)過度稀釋的族群,直到現在還保有許多非常有特色的傳統風俗和節慶。展場展出了排灣族神話中各種顏色的珠子(有出現在電影海角七號的情節中),象徵的不同意義,還安排了錄音播放的排灣族神話故事,提供一個有別於《采田福地》展覽、有著奇幻色彩的空間讓來參觀的大人小孩們遊樂。
隨著社會的進步,台灣最需要的族群融合和和諧逐漸往好的方向演進中,我們越來越願意走入田野間,感受蒼翠的山嵐以及隱藏在落英繽紛之間的那一些不同的族群,我們願意體驗原住民的生活並且給予他們在社會上更多「相對公平」的條件,鼓勵他們一起參與官方的民主政治,但是我們能不能夠屏除自己的「外來統治者」的心態,更試著融入他們的社會呢?強權和弱勢在這種時候總是分得一清二楚,而很遺憾的,我們大多數的人卻是都站在強權的那一邊。要怎麼和他們相處、為他們著想、整個社會一起獲得向上提昇和進步,比起推論和邏輯,真誠可能才是最重要的。
「內山生番,居深山窮古,人跡罕至……茹毛飲血,裸體不知寒暑……」這段文字是形容清領時代的台灣原住民,也就是當時的「生番」。這是臺灣博物館的《采田福地──臺博館藏平埔傳奇》特展裡面展出的一幅畫卷,上面描繪了許多當時清朝官員看到的台灣各地的原住民的圖像,旁附文字敘述。
臺灣博物館在這段期間不只展出了平埔族的許多文物,也同時在三樓設有《太陽之子──當神話傳說遇上排灣族》特展,似乎想要強烈地告訴我們:這是一個你應該要知道的文化。台灣的原住民屬於南島語系,位於世界南島語系分佈地區的最北端,目前更是學界認為的南島語系的發源地,台灣的平埔族和高山族使用的語言,和東南亞以及太平洋島嶼上的許多國家使用的語言是可以互通的,南島民族可能於公元前八千年移民來到台灣,再從台灣藉由航海的技術進步而擴散到四周的島嶼。因此,台灣的原住民是帶有古老悠久的血統,在歷史的演進中和進了許多外來航海探險民族的基因而演化至今,甚至早於漢族,但是在明清或之後的統治者眼裡,卻是一個野蠻未開化的族群,是尚未受到教化的「生番」。
這次的展覽名稱「采田福地」,別名竹塹社公館,位在新竹縣竹北市,是臺灣原住民竹塹社祭祀祖先與祭祀福德正神的廳堂,在這次的展覽中,我們先看到史前時代的龍門遺址出土的陶罐和貝殼貨幣,並且有證據顯示龍門文化和後來的原住民有地緣和血緣上的關聯,接著看到台灣平埔族的傳統紡織和器具,有非常原始的、象徵母系社會的圖騰,還有打獵的圖像記載。看著這些古時候遺留下來的文物,我們很難想像這是現今與我們生活在一起的原住民,反而會有一種距離感,彷彿那是一個很久遠的文化,一個很古老的社會族群。
看到後面的展品,我就明白為什麼會有這種疏離的感覺了,在樸實的文物之後,緊接著而來的是不同時期的外來統治者和原住民接觸、教育、管理甚至另他們改變居地的過程紀錄,有制定文字以試圖「教育」他們,和他們訂定契約交換土地,後來用泥土堆成的丘陵「土牛」來劃分漢人和原住民的居住地,漢族或是荷蘭人、西班牙人用各種方法「開山撫番」,讓他們逐步喪失自己的文化,變成受到漢化或是西化的「熟番」,或是躲進更人跡罕至的深山,與世隔絕,才能繼續保有和大自然和平共處的權利。
而《太陽之子》的展覽則是更充滿遠古的神話色彩,高山族是一個尚未被世間的主流文化(在當時是漢文化)過度稀釋的族群,直到現在還保有許多非常有特色的傳統風俗和節慶。展場展出了排灣族神話中各種顏色的珠子(有出現在電影海角七號的情節中),象徵的不同意義,還安排了錄音播放的排灣族神話故事,提供一個有別於《采田福地》展覽、有著奇幻色彩的空間讓來參觀的大人小孩們遊樂。
隨著社會的進步,台灣最需要的族群融合和和諧逐漸往好的方向演進中,我們越來越願意走入田野間,感受蒼翠的山嵐以及隱藏在落英繽紛之間的那一些不同的族群,我們願意體驗原住民的生活並且給予他們在社會上更多「相對公平」的條件,鼓勵他們一起參與官方的民主政治,但是我們能不能夠屏除自己的「外來統治者」的心態,更試著融入他們的社會呢?強權和弱勢在這種時候總是分得一清二楚,而很遺憾的,我們大多數的人卻是都站在強權的那一邊。要怎麼和他們相處、為他們著想、整個社會一起獲得向上提昇和進步,比起推論和邏輯,真誠可能才是最重要的。
鎖住歷史的印痕──造訪土地銀行金庫
國立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系-任立容報導 99/03/21(六)
這次我們造訪位於土銀展示館一樓的金庫展示區,應該很少人這輩子有進過銀行金庫的體驗,大多數的人只能偶爾從好萊塢電影裡面略窺一二,只依稀記得金庫有一道非常厚重的門,一個很大的把手,好像要花一個禮拜的力氣才能打開的氣勢,這是我們對金庫的印象。這次,重新整修完工的古蹟──土地銀行開放了日據時代使用的金庫讓民眾參觀,真是一個難得的好機會,讓我們快點進去吧!
金庫的參觀證很特別,是一張作成存摺樣子的卡紙,在金庫的門口有一個補摺機,把這「張」存摺放進去之後,就會打上入館日期,可以帶回家留做紀念!
金庫的門果然非常厚重,而且還用玻璃圍了起來,因為是古蹟的關係。我們可以從門的內側看到精巧的鎖的配置。
置身金庫內部,很容易讓人有回到過去時代的錯覺,因為所有的陳設、燈光、連空氣中的塵埃都透著歷史的氣息,好像一百年前的空氣就凝結在這了,仔細看下去,發現櫃子裡滿滿都是日據時期的帳本、地契,似乎從臺灣光復之後,日本人瞬間撤退,人去樓空,留下一個空蕩蕩的房子,和滿室的銀兩紙鈔,到現在都沒有動過一樣。事實上可能是經過土地銀行館方和臺灣博物館的刻意維護和重建,這些微小卻用心的細節處處可見。
現在的台北市,蓋上許多西化的建築和交通建設之後,已經很少有日據時代留下的痕跡了,當時是經貿、政治中心的台北,如今只剩下博愛特區,不管是總統府,土地銀行,北一女中,都還有濃濃的「天皇」氣息,雖然異族的威權統治已經不復在,但是日人的習慣、意識形態和做事風格早就偷偷滲透進建築物的水泥鋼筋裡。一來到博愛特區,每一棟日據時代建成的建築都給人一種「紀律」、「絕對服從」的隱喻,現在已經是民主的社會,台灣人擁有令全亞洲甚至是全世界都羨慕不已的政治自由,這些古老的氛圍反而成為大家懷舊的對象。
製造貨幣的機器 |
舊時流通的貨幣 |
最有趣的就是這些鑰匙,上面用日文寫了各個部門的名字,「行員玄關」、「行員便所」,看著這些,以前銀行的員工上班的情形好像歷歷在目,充滿趣味。
最後,以這張令人印象深刻的照片做結,仔細比較之後就會發現,右邊是原文,左邊則是後來的人用中文重複說明,都是在告訴看到的人「請隨手關燈」,這是否表示右邊的這張紙條是從日據時代一直留存到現在的?不禁要讚嘆土地銀行保存古蹟的功力。
這一次的參觀給人豐富的收穫,這是我第一次踏入銀行金庫的內部,而且還是一個充滿歷史價值的金庫,許多陳舊的東西在裡面蘊釀成了價值無限的寶藏,時間磨去了殖民記憶中殘酷血腥的一面,留下的盡是文化和風俗的融合,我們這塊小小地土地,在經過了這麼多風風雨雨之後,血緣和民族的基因不斷融合,終將創造出對逆境的適應力最強,對新的事物接受度最高,最自由又最堅韌的社會。
標籤:
臺博部落客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