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演化廳展場 |
下著濕冷春雨的台北,我們踏入這棟陳舊卻莊嚴的建築,一股涼風吹來,接著是柔和的暈黃燈光。沒有預期中古老建築會有的斑剝牆壁和滿室塵灰,反而瀰漫著一股清新的氣息,這裡是今年二月十一日剛開放的台灣博物館土銀展示館。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台灣博物館結合了日據時代的古蹟建築土地銀行,整修之後開放的全新展覽空間,讓兩大深鉅時代意義的地標做了最佳結合。
迎接我們的是一整排木製的置物櫃,每一扇門都精巧地鑲入台灣特有植物的標本,洋溢著學術氣息又不失自然色彩,這個設計令人印象深刻。
走進展覽場地,牆上的看板正在解說生命的起源,在遠古的四十六億年前,地球如是誕生了,經過幾十億年的沈澱,產生海洋,孕育出有機物質,接著產生氧,這是一個極為緩慢的過程,從遠古到現今,我們跟著導覽的腳步,看見了最早的化石:三葉蟲、菊石和鸚鵡螺。牆上掛著模擬修復過的三葉蟲模型,一個生存於幾億年前的生物就這樣再次出現在我們面前,光是想到它可能就埋在離我們腳下的土壤裡,就足以讓人暈眩。導覽向我們解說菊石和鸚鵡螺的游泳方式,乃是潛水艇發明的靈感來源,原來我們竟從這些生物那裡獲得了這麼多東西。
接著一個轉身,巨大的恐龍骨架化石展現在面前,伴隨著開闊、挑高的土地銀行建築本體,我們都震懾於那種氣勢:幾乎碰到屋頂、最大的黃河巨龍,小朋友熟悉的特暴龍,以及群體攻擊的迅獵龍,天空還掛著好幾隻翼龍和魚龍,館方特地模擬了當時的環境,栽植著當時僅有的蕨類和羊齒植物。沒有草,沒有開花植物,那是一個無限原始的年代,卻讓我們對牠們的壯麗讚嘆不已,小孩們興奮的尖叫、嬉戲,好像這些駭人的巨獸都只是可愛的玩具。的確,這些強壯的生物曾經存在過地球上,如今卻滅絕了,如此安靜,只留下一地骨骸,和六千五百萬年後的無限嚮往惆悵。經過專業處理過的化石已經沒有任何原來的氣味了,其中曾經存在過的生命,已經一點也不剩地離去了,但是透過複製的技術,我們還可以看到牠們當時直立的模樣,甚至能模擬牠們行走、進食的方式,置身在這個大廳裡,好像隨時還能聽見牠們發出的叫聲,看到這裡,誰還能不被感動呢?
循著蜿蜒的步道向上,可以看到一面號稱是台灣之光的玻璃燈牆,展示著台灣特有的生物標本,山羌、大冠鷲……等,又把時光拉回現代,但是,這些我們可能親眼看過、接觸過的生物,正在一個個步向滅亡,而這面牆就是一個警告。 生命演化廳-菊石 |
和緩的坡道帶著大家來到二樓,除了更接近黃河巨龍的身體以外,還展示一些小型的化石和模型,一顆演化樹把恐龍和現生的鳥類牽上了線,好像在告訴我們:牠們並沒有消亡,牠們還以這個方式存在於現在的時空當中。
經過精心設計的展場空間直接把遠古地球的氛圍傳遞到每一個參觀民眾的身上,每一個吊掛的化石、標本、模型,都有其影響力:我們正在瞭解地球的過去,正在感受它的脈動,它的一點動靜都足以讓我們天翻地覆,不管有沒有平行宇宙的存在,我們現在真真切切地生活在同一個時空當中,這場古生物展覽,讓我們穿越好幾億年的時光,縱使我們只能以管窺天,但是所窺見的已經太多太多,人類何其渺小,卻又是天地萬物的一份子,若是能夠學會電影《阿凡達》中納美人珍惜大自然的精神,我們在欣賞這些化石的同時,感動一定會更加真誠,因為我們曾經取用過同一片海洋中的水,看過一樣的天空,呼吸過一樣的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