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7日 星期一

【2019世界閱讀日-精選圖書書評】《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電梯

陳柔縉2009《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時報出版
電梯

現今總統府後方長沙街上,左側建築為交通部舊廈,目前已撥做國史館臺北辦公室,戰前是總督府的遞信部大廈。1932年,遞信部裝設了最新式箱型電梯,並徵用了兩位日本女性來操控電梯,臺灣才開始出現電梯小姐。梶原和切通兩位日籍電梯小姐,每天比別人早半小時上班,晚半小時下班,在不到一坪大的空間工作,穿著深藍色洋裝,裙擺剛遮過膝蓋,搭配時髦的白色絲襪和白色高跟鞋,報紙稱她們是「先端的職業No.1」。然而,遞信部是政府機關,不如百貨公司來往自由,一般人並不容易窺探風采。

菊元百貨,今為博愛路150號國泰金融大樓

百貨公司中,除了臺南的「林」,臺北的「菊元」,也裝了電梯。菊元樓高六層,樓頂又加蓋一點,宛如1930年代的101,觀光客必到的名所。1935年,臺南左鎮的小學生楊量貴隨著人潮湧入臺北參觀臺灣博覽會時,也到菊元,後來他回憶說,「許多人都專程來搭電梯」。

臺灣鐵道飯店,址今新光摩天大樓與亞洲廣場大樓
菊元的名氣太響亮,老一輩多誤認是臺灣第一部裝設電梯的建築。事實上,1908年新裝登場的鐵道旅館,雖僅三層,無法與當時歐美如雨後春筍的二、三十層大樓相比,卻已是臺灣的高樓。為了方便客人,鐵道旅館從一到二樓裝設了臺灣第一部昇降電梯,比菊元大樓早了24年。由二樓的平面圖看,這部昇降電梯佔掉快兩坪半,比現在的電梯面積大很多。而地鋪臺灣檜木板,則多幾分典雅。

鐵道旅館之後,1919年落成的總督府(今總統府)也陸續備了六部電梯。現在搭電梯,自己進去按按鈕就好,當年的電梯不是這麼回事。電梯跟汽車一樣,需由「運轉手」(司機)操控把手。運轉手不僅為乘客的舒適方便而存在,精準操縱機械,保障安全,才是更高的任務。總督府始終雇用男性擔綱。據說,電梯運轉手需要練習一年,才能勝任。

作者:陳柔縉
出版:時報出版

#NTM #臺博館 #2019世界閱讀日#精選圖書書評 #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 #國立臺灣博物館



2019年5月26日 星期日

【2019世界閱讀日-精選圖書書評】《臺灣西方文明初體驗》-汽車

陳柔縉2005《臺灣西方文明初體驗》麥田出版
汽車

1912那一年年末,臺北街道出現了第一部汽車。臺灣史上第一位車主是當時知名旅館日之丸館的經營者杉森與吉。杉森很早就移住臺灣,依《始政五十年臺灣草創史》一書記載,1895年6月17日,日本開始統治臺灣,7月7日杉森就來臺北了(按,同書別處另記作9月12日)。他在離臺北火車站不遠的北門街(今博愛路、一開封街一帶)經營旅店,和朝陽號並稱當時最好的兩家旅館。杉森買進汽車,一方面自家使用,也拿來迎送客人。


表町柴田自動車社的出租車,址今館前路合作金庫
從1933年(昭和七年)創刊的雜誌《臺灣自動車界》的照片看,1914、15年左右臺灣的汽車,跟現代房車的形體截然不同。外觀上類似西方的馬車,還沒有車門的裝置,但前頭已有兩枚圓圓的瓦斯頭燈。杉森的車子應該與之相去無多。

本町消防詰所前的消防車,址今城中消防大樓
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臺灣自動車界》(自動車即日文的汽車)裡有篇文章〈臺灣自動車發達史》指出,1913年間,臺灣還沒有哪個官廳有車,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倒有一部自家使用。後來轉給鐵道飯店,仿照日之丸館的作法,拿來服務下榻的旅客。1914年,知名劇院朝日座的專務(總經理)高松豐次郎一口氣從日本進口五部汽車,做起租車生意,固定載客往返臺北和北投之間。這是臺灣營業車的第一頁

作者:陳柔縉
出版:麥田出版

#NTM #臺博館 #2019世界閱讀日#精選圖書書評 #臺灣西方文明初體驗 #國立臺灣博物館


2019年5月25日 星期六

【2019世界閱讀日-精選圖書書評】《臺灣西方文明初體驗》-水泥

1901年落成的臺灣總督官邸,今臺北賓館

 水泥

1895年日本統治臺灣,水泥進入臺灣建築的速度和規模開始加快、擴大。日治以後,水泥的身影最早出現在1899年(明治三十二年度)的「臺灣總督府民政事務成績提要」,據載,為了修築基隆港,1899年進行了各種深淺與潮流的調查,六月並就日本國內外著名水泥公司製造的水泥,進行測試。

1908年落成的臺北電話交換所,址今兆豐銀行衡陽分行
為建築北島燈塔(即今澎湖群島最北的目斗嶼燈塔)購買的水泥,訂約比總督官邸(現總統府前臺北賓館)工程略早,但完成時間反而稍晚幾天,加上目斗嶼為無人之島,建燈塔的材料全賴臺灣轉運過去,工程不大,卻費時三年,比總督官邸的竣工時間1901年9月遲,因此,總督官邸可說是日治時期最早使用水泥的公共建築。

陳柔縉2005《臺灣西方文明初體驗》麥田出版
跟隨總督官邸之後,用水泥拌一定比例的水、砂和砂礫製成的混凝土,包住鋼筋的現代建築法,次第在臺灣廣泛運用。1907有鋼筋混凝土電線桿,隔年有鋼筋混凝土的橋,再兩年,也出現鋼筋混凝土的碼頭和防波堤。整棟建築以鋼筋混凝土打造的臺北電話交換所則在1908年落成,比日本還早、還進步。

作者:陳柔縉
出版:麥田出版

#NTM #臺博館 #2019世界閱讀日#精選圖書書評 #臺灣西方文明初體驗 #國立臺灣博物館


2019年5月24日 星期五

【2019世界閱讀日-精選圖書書評】《臺灣西方文明初體驗》-電燈

陳柔縉2005《臺灣西方文明初體驗》麥田出版
1895年日本開始領管臺灣,同時進行各種調查。總督府對臺灣鐵道調查報告中,對治臺之前臺北城景的描述指出,三分之一猶見水田,房概為兩層樓,七、八盞之電燈照了滿城,有火車、馬車及人力車自由自在可通行市街,類似上海之租界地。電燈無疑是臺灣西化進步的一紙證書。

日本統治臺灣後,電燈愈來愈深入社會。總督府設立了「電火所」,提供電燈能源。臺語至今仍叫電燈為「電火」,叫電線桿為「電火柱仔』,不是沒有原因。早期讓電燈發亮,必須借助燒火,跟現在靠電線輪送電力完全不同。這也是為什麼連橫在《臺灣通史》曾形容電汽燈要「燃煤為之」。
1920年代夜間點燈的小南門



1900年,全臺士神受總督府邀請到臺北參加揚文會,除作詩吃飯,也大量發觀日本人帶進臺灣的新奇玩意兒。參觀電火所之後,彰化老紳吳德功詳細記錄如何製造電火於《觀光日記》書中:「又進觀電火所,置二鐵爐,日夜用土炭五千斤左右。日則燒炭以熱煙烟,夜則以燃電火也。電火用兩鐵車,一輪轉動,用皮帶牽動彼輪,二輪互轉數次而火由鐵管引入電燈。燈中數條白金線漸紅,而火即發矣。」
1930年代榮町夜間路燈,今衡陽路


這種由火引燃卻不是火的光源,點亮夜空下的臺北,報紙曾描述,臺北人來到路燈下,凝目端詳,連聲詫異說:「今夕是何夕,何來雙月照城西耶... ...。」此語讓人聯想起更早民眾對劉銘傳架電燈的驚嘆:「欽差已經點燈火,電火點來較光日。」在百年前臺灣人的眼裡,電燈比日光還要炫目,和月光一樣引人遐思。

作者:陳柔縉
出版:麥田出版

#NTM #臺博館 #2019世界閱讀日#精選圖書書評 #臺灣西方文明初體驗  #國立臺灣博物館


2019年5月9日 星期四

【2019世界閱讀日-精選圖書書評《縱貫環島-臺灣鐵道》】

2007年修復前的鐵道部
從鐵道發展回望我們的日常生活
馮佳福

我們所熟悉的臺灣鐵路的歷史,大約是清代開始鐵道建設,繼而日本時代完成西部縱貫鐵路,自此鐵路成為臺灣南北運輸的大動脈,再則為1970年代十大建設之一的「鐵路電氣化」,1990年代完成環島鐵路網,各地的地下或高架鐵道則陸續開始。時至今日,臺灣仍有很多都市正在進行鐵路立體化工程,讓都市空間不再被鐵道區隔,也讓火車運行更加快速安全。另外,隨著高鐵建設完成,臺鐵也開始捷運化,配合調整班次、增加停站等,和高鐵、新建的捷運甚至公車系統整合,成為都市中的主要客運工具

2007年修復前的鐵道部
從這樣的描述來看,顯然鐵道在臺灣這一百多年來的現代化進程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鐵路運輸從百多年前的臺灣南北一日可達,大幅壓縮了臺灣西部的時空距離,到後來高鐵和捷運等新型運具的出現,鐵道運輸從城際交通之外,又增加了都市區域內部交通運輸的功能,支撐著個別城市的順利運作。其間,鐵道和站體的立體化則大幅改變了都市地景與地面活動,尤其站區多屬城市中心地區,火車站附近的空間更新與重整,成為整個都市尋求升級改善的領頭計畫,例如今日的臺北西區門戶計畫、新竹的大車站計畫、基隆站區與港區的整合等,均有類似的地位。因此,臺灣鐵路或軌道系統的變遷,已經深刻的影響都市中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是學者探討現代性著重要範疇。也可以進一步講,由鐵路開始的空間革命和其所架構出的便捷運輸系統,讓今日每個人可依其自主意願自由來去,是這個社會達致自由平等非常重要的技術性基礎。

2007年修復前的鐵道部電源室
國立臺灣博物館多年來執行臺博系統計畫,將臺北舊城附近的幾個古蹟重新活化利用為博物館,目標是與228公園內既有的本館共同運作。臺博系統計畫包含了鐵道部博物館園區建置計畫,因而有此書的編寫與出版。這本書將臺灣鐵路發展做了全面且深入淺出的說明,從中法戰爭的影響、劉銘傳時代的官民合辦、日治時期大舉現代化、環島鐵路到今日高鐵建設都納入討論,讀者可以在書中得到基礎的鐵道歷史知識。此外,書中也納入各地支線建設、鐵路觀光、鐵路便當和文化資產等議題,讓我們也可藉著鐵路來觀察在這一百多年來臺灣的空間發展,甚至社會生活的價值態度的影響,由鐵路發展來回望我們的日常生活。

2007年修復前的鐵道部
作者: 戴寶村、蔡承豪
ISBN:9789860210910
出版:玉山社

圖文來源:馮佳福

#NTM #臺博館 #2019世界閱讀日 #精選圖書書評 #國立臺灣博物館



2019年4月27日 星期六

【111年館慶】夜間音樂會-傳統與傳承:明日的音樂新秀

【111年館慶】夜間音樂會-傳統與傳承:明日的音樂新秀


臺博館要迎接111年館慶了,選擇在518國際博物館日這天,讓臺博館本館建築變為音樂廳和知名音樂家薛祥Mr. Sebastian邀請您在古典建築裡,一同來場音樂的世紀饗宴!

本次音樂會邀請音樂家薛祥Mr. Sebastian、吳玟鈞老師Ms. Abby Wu等老師及同學協演。薛祥先生是英籍中德裔的小提琴家與指揮家,現任英國慈善機構Live4Music創辦人暨藝術總監。活動將在 (5/4)中午12點開始報名,音樂會活動內容與曲目詳情~ https://bit.ly/2L6sDfV

演出時間: 5月18日(六) 18:20~19:30
地點:本館1樓大廳及2樓迴廊
費用:518博物館日 當日入館免門票參觀
對象:一般大眾(請著正式服裝參加)
報名方式:一律採網路報名,110名(1樓座位區:50名,2樓站區:60名)
※網路報名於18:00本館入口處開始報到,依報到順序依序入場,18:15謝絕入場。
※為維護其他觀眾權益,恕不開放旁聽、攜伴。
※請著正式服裝欣賞音樂饗宴。

#NTM #臺博館 #111年館慶 #夜間音樂會 #傳統與傳承 #明日的音樂新秀 #國立臺灣博物館

2019年4月26日 星期五

【111年館慶】過去的未來:藏品新計畫系列講座

【111年館慶】過去的未來:藏品新計畫系列講座

【111年館慶】過去的未來:藏品新計畫系列講座

臺博館即將迎來開館111年館慶,結合2019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博物館作為文化樞紐:傳統的未來(Museums as Cultural Hubs: The Future of Tradition),以「臺博館,擁抱未來式」為號召,舉辦多元類型的活動,並邀請大眾以「未來博物角」為主軸,從多元及創新的角度認識博物館百年歷史。

從「發現臺灣」常設展,帶領大眾從許多博物學家踏查臺灣山林,發現臺灣島嶼許多如今廣為人知的寬尾鳳蝶、黑長尾雉等生物,也使臺博館從開館之初至今已有十餘萬的豐厚典藏。持續引領大眾從過去的典藏,開創未來!

■5/12(日)14:00-16:00
臺博館研究組副研究員李子寧老師
從東博到臺博:一筆蒐藏,兩個博物館的故事

■5/18(六)10:00-12:00
升火工作室創辦人舒米如妮老師
從部落到巴黎:編織工藝的文藝復興

■5/18(六)14:00-16:00
蜻蜓雅築珠藝工作室負責人施秀菊老師
榮耀再現–排灣琉璃傳奇

■6/1(六)14:00-16:00
臺博館展示企劃組助理研究員林一宏老師
臺博本館大秘辛–尋找失落的歷史拼圖

■6/15(六)14:00-16:00
臺博館研究組助理研究員許毓純老師
回到過去:川上瀧彌尋根踏查計畫

■地點:臺博館土銀展示館三樓簡報室

■活動費用:活動免費,但需購票入館(全票30元、優待票15元)

講座現正報名中~ https://bit.ly/2XKlJyo

#NTM #臺博館 #臺博館土銀展示館 #111年館慶 #過去的未來 #藏品新計畫系列講座 #擁抱未來式 #李子寧 #舒米如妮 #施秀菊 #林一宏 #許毓純 #國立臺灣博物館

2019年4月20日 星期六

【2019臺灣文博會】Hi, STORY 過 去未來

【2019臺灣文博會】Hi, STORY 過   去未來
2019臺灣文博會】Hi, STORY    去未來

臺博館與四個友館共同聯合策展,結合五館的館藏,映照出臺灣人的潛意識層—從發掘記憶、海島常民、情感技藝、現代知識、到普世價值,構成從「生存」到「價值」—島民進化的殷殷追尋。

我們層層走入,淘洗過去故事與物件中,早已蘊藏「未來生活」的線索⋯⋯

從過去(history) 詮釋故事(story),在故事裡「發現未來」,說聲Hi

咦~與臺博館的「發現臺灣常設展」中的「過去的未來」單元相呼應耶!其他展覽與活動詳情請上2019臺灣文博會網站查詢~ https://creativexpo.tw/

■地點: 松山文創園區 SCCP Taipei (北向製菸廠)-S6
■參觀時間:2019.04.24 - 2019.04.28
■開放時間|04/24 - 04/27 10:00 - 18:00 , 04/28 10:00 - 17:00
04/24-04/25 僅開放專業人士換證入場

#NTM #臺博館 #發現臺灣 #過去的未來 #國立臺灣博物館 #臺灣文博會

2019年4月6日 星期六

【2019世界閱讀日-精選圖書書評《紙上明治村2丁目》】

紙上明治村 (1)日本時代的建功神社
人類為什麼會希望保存老建築?又為什麼會希望不斷建造新建築?說到底都是為了生存所需,然而生存包含現實需求與情感慰藉等太多複雜面向,兩種意念不斷的拉扯,產生了我們所認識的人造空間環境。而有品質的老建築,在被賦予文化資產身分保存下來後,就必然具備「公共財」的價值與性質嗎?新建築被蓋出來後就必然能改善生活環境嗎?許多的問題答案並非正反分明,但時常在更多的討論產生前,空間早已不斷更替,永恆的變動才是人類在地球上創造的永恆不變狀態,而這本書蒐集、介紹這些曾經存在於世的臺灣建築故事,正是希望留下人類情感與記憶寄託的證明。

紙上明治村 (2)日本時代的彩票局
本書所介紹的臺灣建築多數皆已不存在,反映建築實難永存於地表的定律,而書中所挑選的案例,大多屬於公共建築,或是提供信眾使用的宗教建築,從設計到營造的階段,完全反映業主與設計者希望傳達的意識形態與匠心技藝,但是當這些建造給群體使用的建築落成並交給民眾群體後,隨著歲月累積、庶民生命經驗於其上,意義隨之由使用者增添賦予全新生命,以至於面臨拆除消逝時,反而時常由民眾發起保存運動,空間象徵意義的詮釋權移轉,從反映政府意志的教化意味,反身成為民眾對自身記憶的緬懷及捍衛。

紙上明治村 (3)日本時代的帝國生命會社舊廈
建築做為人類的生活器具,從來就不可能將其物質永遠凍結型態在某個時間點,即便保留下來指定為文化資產保存修復,也難以百分之百真正還原到某個年代,充其量僅能反映整修當下對於某個年代的認知、想像和技術回溯的掌握。保存老建築其實是個完全活在當下,忠實呈現「現時性」的行為,人類想要凍結某段時光與記憶,其實是一種違反自然法則的狀態──此心態包含對於過去的沉緬,以及對不確定的未來不信任的成分。然而這也是人類情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畢竟總有一些永恆的事物,如珍珠如鑽石般在歷史沙塵中隱約透露出人類文明的光芒,這本小書紀錄些許這樣珍貴的情感,也促使還沒完全消逝的珍貴遺產,能在這個世界上再留久一點,而面對不可避免的消逝,我們也能盡可能使過程更具品味。

紙上明治村 (4)日本時代的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廈


作者:凌宗魁、鄭培哲著
ISBN: 9789578630420
出版:遠足文化

圖文來源:凌宗魁提供

#NTM #臺博館 #2019世界閱讀日 #精選圖書書評 #國立臺灣博物館

2019年4月5日 星期五

【2019世界閱讀日-精選圖書書評《臺灣市街電車夢》】

臺灣市街電車夢(1)日本時代臺北本町通

 臺北市街電氣鐵道,1928年在田端市尹主導下,臺北市當局決定推動。市役所在5月下旬發表市營電車敷設計畫,松尾寬二也應聘擔任臺北市囑託,在5月底來臺主理計畫。依當時披露的計畫將分為兩期施工,預計最晚在1929年的「御大典博覽會」時便可以運轉。路線長度參照日本各都市人口,每3萬人可設2哩路線的有效哩數換算法,當時臺北市人口為20萬人,可達總長14哩的規模。

臺灣市街電車夢(2)日本時代臺北表町通
此計畫將於萬華、大稻埕、城內、臺北驛間等各主要道路敷設軌道,自開工至竣工預定工期為10個月,車輛採最新式的小型客車,動力來源則仰賴水力發電。此一電氣鐵道事業總經費預計為236萬6,333圓,其中計畫發行市債200萬圓,國庫或州補助金支應20萬2,018 圓,另外16萬4,215元由一般市費支出。市債發行預計在竣工後14年本利清償完畢,預估此後電鐵每年將能帶來24萬6,0000圓收益,在乘車費用部份採區間制,市內一哩4錢。

臺灣市街電車夢(3)日本時代臺北三線道路
然而在此案看似推動順利的時候,8月中旬卻傳出因政府採取緊縮政策,市電敷設案停頓,市役所內電車部人員陸續辭去,現時僅留2名職員。事實上,6 月底增田市尹發表市電變更案時,原本前任田端市尹時代主導市電敷設案的松尾囑託便提出了辭呈,而其他職員亦陸續「別覓枝棲」,留任者則「大有去就兩難之概」。在監督官廳就電車敷設案發行公債的認可表示有所困難之後,1929年9月5日,歷時一年多的臺北市營電車計畫案正式因為財政等各項因素而畫下了句點。

來到今日的21世紀,軌道計畫是否需要在臺灣各地推行,又引發政府及民間的關注與討論。依照都會區建置捷運及輕軌等交通系統的經驗而言,大眾軌道交通運輸系統雖然設置成本高,但是使用年限長、門檻低,是兼顧環保、便民並消弭階級資源不平等的交通選擇,國家建設不能僅考量短期收益,而應顧及長期發展與資源分配合理。許多早期不被看好的軌道系統,也在營運數年後逐漸顯現其優勢及必要性,足為有心長期治理城市的擘畫及決策者參考。

作者:楊啟正著
ISBN: 9789862941645
出版:玉山社

圖文來源:凌宗魁提供

#NTM #臺博館 #2019世界閱讀日 #精選圖書書評  #國立臺灣博物館

2019年3月29日 星期五

【2019 世界地球日-與野共生(Protect Our Species):城市綠網,從我開始!】

2019 世界地球日
【2019 世界地球日-與野共生(Protect Our Species):城市綠網,從我開始!】

世界地球日(Earth Day)源自1970年代開啟的自然保育理念,響應2019世界地球日主題「與野共生」。臺博館4/20-21(週六、日)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台灣地球日、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農村發展基金會共同於臺博館南門園區,邀請小農、友善環境工作者及NGO等,透過市集、影展、音樂會、講座分享、DIY手作體驗,邀集大家積極愛地球。

在這兩天的活動中,有哪些精彩項目呢?
■「小農市集」:由「田裡有腳印市集」、「彎腰市集」與「特邀商家」合體帶領大眾認識如何愛護土地,與土地上生物們,並且將收成與生物們分享,為地球的健康盡一份心力。

■「NGO大集合」:現場會來許多的NGO團體與大眾面對面分享,大家如何從身邊週遭,從自我做起如何來愛地球。

■「地球講堂」:將邀請不同領域的從生物、生物、環境的角度,讓大眾認識許從不同角度和力量去愛地球。有哪些講者與主題?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保育組組長夏榮生老師分享「生態綠網—讓動物安心回家的路」。台灣蝙蝠學會秘書長周政翰老師分享「蝙蝠城市居大不易」。社大養蜂計畫發起人蔡明憲老師分享「城市蜜蜂的居住正義-獨居蜂」。台北鳥會講師馮雙老師分享『城市好鄰居的「鳥」事』。

■「地球電影院+專家導聆」:將邀請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副秘書長孫秀如老師與大眾透過〈滅絕的最後關頭〉紀錄片讓大家知道我們正處於第六次大減絕的正在進行式,大家是否有從周遭發覺與感受到正在發生,以及要如何改變變。以及邀請台灣野望自然傳播學社秘書長王誠之老師透過〈獼猴王國〉紀錄片瞭解獼猴版的宮廷復仇記。帶領大家從電影愛地球!

■「DIY手作體驗」:部分DIY手作體驗需事先報名,並完成繳費後,方可參加活動。有臺博館許毓純老師的「野草特派員」,李世祥老師的「花園香草手栽-赤蔥」、雲林黃金蝙蝠生態館館長張恒嘉老師的「手作蝙蝠巢箱」,中華鯨豚協會講師的認識鯨魚「小小」+DIY,松山社大-城市養蜂課程講師蔡明憲老師的「手作蜂旅館 BEE HOTEL」,台北鳥會馮雙老師的「鳥鄰居陪讀」活動,讓大眾透過DIY, 認識野草、手作蝙蝠、鳥巢箱和野生蜂旅館、都會小農初體驗等活動響應愛地球。

■「愛地球音樂會」:透過音樂人藉由音樂、文字的創作,透過旋律與音符將愛地球、土地、生物的理念傳揚給愛地球與音樂的您。

■「地球闖關卡」:只要在臺博館南門園區2019地球日活動期間,逛攤位!集點蓋章,即能有機會擁有【城市『蜂』情】唷!


#NTM #臺博館 #國立臺灣博物館 #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 #農村發展基金會 #田裡有腳印市集 #彎腰農夫市集 #2019世界地球日 #與野共生 #城市綠網 #從我開始


2019年3月28日 星期四

【微型展∣蕨妙分身術】

【微型展∣蕨妙分身術】

【微型展∣蕨妙分身術】

蕨類在「分身」能力上的多樣性,令人拍案叫絕,臺灣能以不定芽行無性生殖的蕨類將近四十種!本展精選8種具分身能力的蕨類標本,包括推廣泛分布臺灣低海拔林緣的「東方狗脊蕨」、常見於臺灣中海拔闊葉林下的「稀子蕨」,還有被稱做「走蕨」的「生芽鐵角蕨」、「刺蕨」等,諸般變化只要親眼見過,保証印象深刻!

展期:2019/3/12 ~ 2019/6/16
展館:南門園區 - 紅樓展示館一樓
展覽簡介~ https://www.ntm.gov.tw/exhibition_185_2308.html

#NTM #臺博館南門園區 #微型展 #蕨妙分身術 #國立臺灣博物館

2019年3月3日 星期日

【川上瀧彌與阿寒地區踏查】




對於川上瀧彌先生,大多數人對他的認識與瞭解,從現正展出的「發現臺灣常設展」都知道他是臺博館前身-日本時代臺灣總督府博物館的首任館長。來臺灣前,畢業於札幌農學校(現為日本北海道大學)的他,其親筆繪著的《花》使其聲名大噪。1903年他來到臺灣,為了1904年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啟動「有用植物調查」,由他主持調查找尋用於農用、醫藥、經濟和工業原料的植物,發現臺灣原產野生橡膠樹(乳藤),促其推動臺灣野生橡膠樹的栽培和研究。也因為「有用植物調查」,總督府於1908年成立博物館,由他擔任首任館長,以5月個時間完成在彩票局的展示開館。1911年發起「臺灣博物學會」並發行《臺灣博物學會會報》。1915年博物館從彩票局遷至現址(228公園內本館建築),因積勞成疾而過世。

在「發現臺灣常設展」中,有一個「毬藻」包埋標本,說明北海道阿寒湖「毬藻」是由川上館長發現的。但是,我們對1903年之前,川上館長在北海道的瞭解很有限。2017年是川上館長發現毬藻和命名120週年,同年108日在日本北海道舉辦了阿寒湖國際研討會,122日至2018225日在臺博館舉辦「川上瀧彌與阿寒湖的自然」特展,釧路市政府也將珍貴的日本特別國家天然紀念物「毬藻」活體標本贈送臺博館與臺灣大眾,使民眾能了解毬藻發現歷程、自然生態及近期的研究成果。

但是,到底川上館長是怎樣在阿寒湖發現毬藻呢?透過影片,讓我們隨著日本北海道釧路市毬藻研究室的若菜 勇博士從2017年毬藻生育地觀察活動中,發現川上館長百年前在阿寒湖地區植物踏查的足跡。

學名:Aegagropila linnaei

發現臺灣-重訪臺灣博物學與博物學家的年代(連結

#NTM #臺博館 #發現臺灣常設展 #川上瀧彌 #毬藻 #マリモ #日本特別國家天然紀念物 #川上瀧彌與阿寒湖的自然特展 #日本 #北海道 #阿寒湖 #釧路市毬藻研究室 #若菜勇 #國立臺灣博物館

2019年2月1日 星期五

微化石觀察家

微化石觀察家
受到大眾熱烈喜愛的「微美幻境-海洋微化石特展」,將於過年期間大年初五(2/9,週六)及大年初六(2/10,週日)推出「微化石觀察家」囉!除了將帶大眾認識有孔蟲、放射蟲、矽藻與鈣板藻外,還能親眼見到「有孔蟲」微化石實體。並請大眾發揮想像力,想像深海中的微生物可能會有什麼型態,並將其「繪畫」出來與製作屬於自己、富有創意的玻片標本唷。其他活動詳情與時程表→https://bit.ly/2D0TTF0

■對象︰國中小親子觀眾 (因活動DIY部分物件微小,需要良好視覺與手眼協調能力,建議親子觀眾)

■日期:2/9(六)、2/10(日)、2/16(六)、2/17(日)

■時間︰上午10:30-12:00 、下午2:00-3:30

■地點︰臺灣博物館本館「微美幻境」展區,請至本館大廳報名(臺北市中正區襄陽路2)

■費用:免費,需憑當日門票參加

■報名方式:現場報名,共20組(上午場1000、下午場13:30於本館大廳開始受理現場報名)

■聯絡人:教育推廣組游琇媛(0223822699#423

■注意事項:本活動共1.5小時,包含展區介紹、繪製想像中的微生物、製做自己的玻製標本。


#NTM #臺博館 #微美幻境 #海洋微化石特展 #微化石觀察家 #國立臺灣博物館

2019年1月29日 星期二

【種子美術館巡迴展】

2018年於臺博館本館展出,受到大眾熱烈歡迎的「種子美術館」特展,目前臺南市「樹谷生活科學館」(連結)與桃園國際機場第二航廈 疫檢區(量體溫處)及護照驗照區-展出部分單元唷!
桃園國際機場第二航廈機場-疫檢區

桃園國際機場第二航廈機場-護照驗照區

臺南市「樹谷生活科學館」
「籽籽細細」AR APP 下載點:Android連結 / iOS連結


不少民眾喜愛在手機下載APP後,利用APP上的AR裝置掃描互動。


不過,在桃園國際機場第二航廈的疫檢區及護照驗照區,無法利用AR掃描互動,怎麼辦?別擔心,臺博館幫各位想到囉!只要連上臺博館部落格,一樣可以用手機下載APP的AR裝置去掃描圖進行互動喔。

■掃描圖檔-萵苣


掃描圖檔-萵苣
■掃描圖檔-朝天椒
掃描圖檔-朝天椒
■掃描圖檔-蘿蔔
掃描圖檔-蘿蔔
■掃描圖檔-蔥
掃描圖檔-蔥
■掃描圖檔-黃秋葵
掃描圖檔-黃秋葵
對了,有《種子美術館》展覽專書的朋友們,可以直接掃描專書上的圖進行AR體驗唷。
《種子美術館》展覽專書掃描頁1

《種子美術館》展覽專書掃描頁2

■「種子美術館特展」專書歡迎洽購,謝謝您!
■定價:新臺幣350元整
■本專書洽購聯絡資訊:

◆石尚臺博本館店:臺北市中正區襄陽路2號
營業時間週二~週日9:30-17:00 
電話:02-2311-2558

◆國家網路書店(連結
◆五南文化廣場(連結

巡迴展

臺南市
樹谷生活科學館(741臺南市新市區中心東路12號)
展期:2018.9.15~2019.3.31

桃園市
桃園國際機場第二航廈 疫檢區(量體溫處)及護照驗照區-展出部分單元 
展期:2018.12.28~2019.3.28

#NTM #臺博館 #種子美術館 #樹谷科學生活館 #桃園國際機場第二航廈 #疫檢區 #護照驗照區







2019年1月23日 星期三

臺博館×2019台北國際書展×講座

2019台北國際書展
【臺博館×2019台北國際書展】
臺博館×2019台北國際書展

【展位資訊】
◆攤位號:A237
◆展期:2月12日至17日
◆地址:台北世貿一館(台北市信義路五段五號一樓 )
2/15捕捉時代的印記、看見臺灣攝影家身影-臺灣攝影文化講座
【2/15捕捉時代的印記、看見臺灣攝影家身影-臺灣攝影文化講座】臺博館2019台北國際書展講座

影像是時代的記憶,攝影家以鏡頭書寫庶民生活歷史,呈現農村的質樸、勞工的堅毅、原住民文化,及反映各時代脈動下的樣貌與社會變遷。本講座透過專業的導聆,讓讀者能透過影像,回顧樸拙歲月的醇美風味,並重啟與過往時代的對話。

■講者:簡永彬 老師/ #夏門攝影企畫研究室
■日期&時間:2/15(週五) 14:15-15:15
■地點:台北世貿一館  紅沙龍(台北市信義路五段五號一樓)
■對象:一般社會大眾,40名
■活動費用:活動免費,需自行購買書展門票入場
■網絡報名:40名(活動前30分至世貿一館A237展位完成報到,逾時開放現場民眾侯補)
■活動傳送門👉https://bit.ly/2FHlChM
■現場報名:活動前10分鐘將視網路報名民眾實際報到狀況釋放侯補名額。
⚠小提醒:網路報名的民眾,請務必填寫正確中文姓名、確實可聯絡電話及E-mail,以上資料僅作為辦理活動提醒之用,謝謝。

🔴入場時可至紅沙龍入口處領取講座限量贈品

【展位資訊】
◆攤位號:A237
◆展期:2月12日至17日
◆地址:台北世貿一館(台北市信義路五段五號一樓 )

#NTM #臺博館 #二零一九台北國際書展 #世貿一館 #國立臺灣博物館 #台北國際書展 #講座 #簡永彬 #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 Sunnygate Phototimes #捕捉時代的印記 #看見臺灣攝影家身影 #臺灣攝影文化講座



2019年1月20日 星期日

2019【永續年夜飯】

2019【永續年夜飯】

2019【永續年夜飯】

年夜飯始終是臺灣人每年最期待的一餐,但隨著漁撈技術的進步,豐盛的佳餚伴隨澎湃的海鮮已經稀鬆平常。只是近年來,市場上的海鮮越買越貴、魚貨體型也越來越小。科學家於Science期刊上預測2048年時海中可能沒有人類習慣食用的野生魚類了。素有「海鮮王國」之稱的臺灣應該如何反思「年年有魚」真正的意義?將強調鋪張、奢華的舊俗轉化為對自然的感恩、對團聚的歡喜與對下一代的祝福,以巧思為年節活動點燃新的火花。

臺博館與各界夥伴合作推出「2019永續年夜飯」計畫,希望邀請大家於1月26日(週六)~27日(週日)、來臺博館南門園區,參加我們的演講論壇、桌上遊戲、料理示範、年菜試吃等活動,重新認識臺灣的年夜飯。

本次活動包含以下部分:

→全民網路串聯
→永續年夜飯跨領域論壇(1/26,需事先網路報名)
→永續年菜博覽會(1/26~1/27,免報名)
→永續年菜發表(1/26,現場報名)
→食魚教育~岳明國小教你如何聰明吃魚(1/27,需事先網路報名)

活動詳情查詢~
臺博館活動訊息~ https://bit.ly/2DhDWf6
臺博館FB活動頁~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808990582789690/

#NTM #臺博館 #二零一九 #永續年夜飯 #全民網路串聯 #永續年夜飯跟領域論壇 #永續年菜博覽會 #永續年菜發表 #食魚教育 #國立臺灣博物館  #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

萬物鏡觀攝影展

萬物鏡觀攝影展

「萬物鏡觀」以「臺灣攝影史」為經,「寶島自然地景與人文風光」為緯,結合攝影家豐富的創意觀察、影像表現手法,藉由不同的載體以影像見證時代的變遷與脈動,呈現出臺灣多元的攝影史觀,以及獨特的自然地景及生態和人文風貌。

本展集結25位攝影家,以三個子題展出百餘件攝影作品。包含:「昔如鏡」單元以早期珍貴的玻璃乾版影像見證歷史更迭,透過數位再製象徵技術的演進。「見照今昔」以攝影家敏銳的觀察,呈現真實生活的影像紀錄,表達承先啟後的創作精神,本單元包含童真、原住民、勞動者、廟會等子題內容。「觀萬物」單元呈現臺灣島嶼地理特質,以橫軸、空拍、環景等特殊攝影技術,表現山水與自然之美,本土原生物種珍貴影像,在攝影家的作品之中,以視角與創意,在攝影家作品之中一一呈現。

展期:2018/12/25 ~ 2019/06/24
開放時間:週一~週五 9:00-17:00(週六、日及國定假日不開放)
展場:文化部南棟一樓藝廊
展覽簡介:https://www.ntm.gov.tw/exhibition_179_2256.html

#NTM #臺博館 #萬物鏡觀攝影展 #國立臺灣博物館 #MOC#文化部

2019年1月14日 星期一

史前巨獸趴趴走 金門迎春扮年獸

圖1史前巨獸特展1/12於金門縣文化局盛大開幕
左3臺博館策展人林俊聰、左4金門縣縣長楊鎮浯、左5文化部文資司副司長張惠珠

圖2金門縣縣長楊鎮浯與兒童一起觀展

圖3化石挖掘體驗區深受兒童喜愛

圖4古生物化石吸引民眾目光

圖5臺灣惟一的長毛象原件標本
恐龍、始祖鳥、長毛象、早坂犀牛及劍齒虎等史前巨獸到金門迎春過年囉!由國立臺灣博物館與金門縣政府合作推出的「史前巨獸-古生物特展」巡迴展,集合難得一見的史前巨獸,介紹地球的歷史、生態及演化等地質發展史。1月12日在金門縣文化局盛大開幕,文化部文資司副司長張慧珠、金門縣長楊鎮浯均出席力挺,共同宣示為文化平權善盡心力。

楊鎮浯於開場時特別感謝文化部及臺博館館長洪世佑的大力支持,將臺博館館藏打包直送到離島孩童、居民身邊,讓居民不用漂洋過海也能享有豐富的自然史學習資源。這也是金門首度的大型自然史特展,意義非凡。

文化部透過多項計畫培育在地文化人才並推廣文化教育活動,就是要實現文化平權的精神,讓每個地方的民眾都能擁有平等的文化近用權。臺博館於107年申請文化部專案補助,去年以連江縣作為展覽首站,反應熱烈,今年到金門縣為第二站,接下來也預計到澎湖縣巡展,讓各地民眾都能就近享有豐富的自然史專業知識及學習資源。

史前生物是許多曾經生活於地球上的生物體,年代範圍大約是從38億年前到大約西元前3500年人類開始保留文字紀錄以前。但目前有99%已經滅絕。恐龍、大象、犀牛及水牛等都是現今或曾經在地球上活躍的大型動物,目前也只有少數依然存在於地球上。史前巨獸展介紹地球生命的起源、生態演化等地理發展史,並透過地球史上的五次大滅絕事件,警示人類行為對動物生態的影響。

臺博館策展人林俊聰表示,展區內有臺灣目前惟一的完整長毛象原件標本、入口處的巨型太白華陽龍(劍龍類)模型,還有來自16億年前的疊層石,被認為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化石之一,也是探索生命起源和生物演化的重要證據,都是本次展覽必看展品。

金門站展出內容包括恐龍、長毛象、早坂犀牛、德氏水牛及劍齒虎等模型,另搭配恐龍蛋、貴州龍、大象、犀牛及水牛象等化石同步展出。展場內還有化石挖掘體驗區,深受兒童喜愛。

想一賭三葉蟲、菊石等化石真面目?知道鳥類跟恐龍的關係?最笨和最聰明的恐龍是誰?臺灣有哪些化石?1月12日起至2月24日止,各種史前巨獸將在金門縣文化局停留,陪伴離島的民眾渡過新年。展覽期間另推出多場教育推廣活動,相關詳情請洽金門縣文化局。


展出地點:金門縣文化局(金門縣金城鎮環島北路一段66號)
展出時間:1/12(週日)2/24(週日)09:00-17:00
展覽訊息洽詢電話:082-325643



最新留言

追蹤者

搜尋此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