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柔縉2005《臺灣西方文明初體驗》麥田出版 |
1895年日本開始領管臺灣,同時進行各種調查。總督府對臺灣鐵道調查報告中,對治臺之前臺北城景的描述指出,三分之一猶見水田,房概為兩層樓,七、八盞之電燈照了滿城,有火車、馬車及人力車自由自在可通行市街,類似上海之租界地。電燈無疑是臺灣西化進步的一紙證書。
1920年代夜間點燈的小南門 |
1900年,全臺士神受總督府邀請到臺北參加揚文會,除作詩吃飯,也大量發觀日本人帶進臺灣的新奇玩意兒。參觀電火所之後,彰化老紳吳德功詳細記錄如何製造電火於《觀光日記》書中:「又進觀電火所,置二鐵爐,日夜用土炭五千斤左右。日則燒炭以熱煙烟,夜則以燃電火也。電火用兩鐵車,一輪轉動,用皮帶牽動彼輪,二輪互轉數次而火由鐵管引入電燈。燈中數條白金線漸紅,而火即發矣。」
1930年代榮町夜間路燈,今衡陽路 |
這種由火引燃卻不是火的光源,點亮夜空下的臺北,報紙曾描述,臺北人來到路燈下,凝目端詳,連聲詫異說:「今夕是何夕,何來雙月照城西耶... ...。」此語讓人聯想起更早民眾對劉銘傳架電燈的驚嘆:「欽差已經點燈火,電火點來較光日。」在百年前臺灣人的眼裡,電燈比日光還要炫目,和月光一樣引人遐思。
作者:陳柔縉
出版:麥田出版
#NTM #臺博館 #2019世界閱讀日#精選圖書書評 #臺灣西方文明初體驗 #國立臺灣博物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您喜愛臺博部落格,歡迎您與我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