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7日 星期一

【2019世界閱讀日-精選圖書書評】《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電梯

陳柔縉2009《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時報出版
電梯

現今總統府後方長沙街上,左側建築為交通部舊廈,目前已撥做國史館臺北辦公室,戰前是總督府的遞信部大廈。1932年,遞信部裝設了最新式箱型電梯,並徵用了兩位日本女性來操控電梯,臺灣才開始出現電梯小姐。梶原和切通兩位日籍電梯小姐,每天比別人早半小時上班,晚半小時下班,在不到一坪大的空間工作,穿著深藍色洋裝,裙擺剛遮過膝蓋,搭配時髦的白色絲襪和白色高跟鞋,報紙稱她們是「先端的職業No.1」。然而,遞信部是政府機關,不如百貨公司來往自由,一般人並不容易窺探風采。

菊元百貨,今為博愛路150號國泰金融大樓

百貨公司中,除了臺南的「林」,臺北的「菊元」,也裝了電梯。菊元樓高六層,樓頂又加蓋一點,宛如1930年代的101,觀光客必到的名所。1935年,臺南左鎮的小學生楊量貴隨著人潮湧入臺北參觀臺灣博覽會時,也到菊元,後來他回憶說,「許多人都專程來搭電梯」。

臺灣鐵道飯店,址今新光摩天大樓與亞洲廣場大樓
菊元的名氣太響亮,老一輩多誤認是臺灣第一部裝設電梯的建築。事實上,1908年新裝登場的鐵道旅館,雖僅三層,無法與當時歐美如雨後春筍的二、三十層大樓相比,卻已是臺灣的高樓。為了方便客人,鐵道旅館從一到二樓裝設了臺灣第一部昇降電梯,比菊元大樓早了24年。由二樓的平面圖看,這部昇降電梯佔掉快兩坪半,比現在的電梯面積大很多。而地鋪臺灣檜木板,則多幾分典雅。

鐵道旅館之後,1919年落成的總督府(今總統府)也陸續備了六部電梯。現在搭電梯,自己進去按按鈕就好,當年的電梯不是這麼回事。電梯跟汽車一樣,需由「運轉手」(司機)操控把手。運轉手不僅為乘客的舒適方便而存在,精準操縱機械,保障安全,才是更高的任務。總督府始終雇用男性擔綱。據說,電梯運轉手需要練習一年,才能勝任。

作者:陳柔縉
出版:時報出版

#NTM #臺博館 #2019世界閱讀日#精選圖書書評 #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 #國立臺灣博物館



2019年5月26日 星期日

【2019世界閱讀日-精選圖書書評】《臺灣西方文明初體驗》-汽車

陳柔縉2005《臺灣西方文明初體驗》麥田出版
汽車

1912那一年年末,臺北街道出現了第一部汽車。臺灣史上第一位車主是當時知名旅館日之丸館的經營者杉森與吉。杉森很早就移住臺灣,依《始政五十年臺灣草創史》一書記載,1895年6月17日,日本開始統治臺灣,7月7日杉森就來臺北了(按,同書別處另記作9月12日)。他在離臺北火車站不遠的北門街(今博愛路、一開封街一帶)經營旅店,和朝陽號並稱當時最好的兩家旅館。杉森買進汽車,一方面自家使用,也拿來迎送客人。


表町柴田自動車社的出租車,址今館前路合作金庫
從1933年(昭和七年)創刊的雜誌《臺灣自動車界》的照片看,1914、15年左右臺灣的汽車,跟現代房車的形體截然不同。外觀上類似西方的馬車,還沒有車門的裝置,但前頭已有兩枚圓圓的瓦斯頭燈。杉森的車子應該與之相去無多。

本町消防詰所前的消防車,址今城中消防大樓
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臺灣自動車界》(自動車即日文的汽車)裡有篇文章〈臺灣自動車發達史》指出,1913年間,臺灣還沒有哪個官廳有車,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倒有一部自家使用。後來轉給鐵道飯店,仿照日之丸館的作法,拿來服務下榻的旅客。1914年,知名劇院朝日座的專務(總經理)高松豐次郎一口氣從日本進口五部汽車,做起租車生意,固定載客往返臺北和北投之間。這是臺灣營業車的第一頁

作者:陳柔縉
出版:麥田出版

#NTM #臺博館 #2019世界閱讀日#精選圖書書評 #臺灣西方文明初體驗 #國立臺灣博物館


2019年5月25日 星期六

【2019世界閱讀日-精選圖書書評】《臺灣西方文明初體驗》-水泥

1901年落成的臺灣總督官邸,今臺北賓館

 水泥

1895年日本統治臺灣,水泥進入臺灣建築的速度和規模開始加快、擴大。日治以後,水泥的身影最早出現在1899年(明治三十二年度)的「臺灣總督府民政事務成績提要」,據載,為了修築基隆港,1899年進行了各種深淺與潮流的調查,六月並就日本國內外著名水泥公司製造的水泥,進行測試。

1908年落成的臺北電話交換所,址今兆豐銀行衡陽分行
為建築北島燈塔(即今澎湖群島最北的目斗嶼燈塔)購買的水泥,訂約比總督官邸(現總統府前臺北賓館)工程略早,但完成時間反而稍晚幾天,加上目斗嶼為無人之島,建燈塔的材料全賴臺灣轉運過去,工程不大,卻費時三年,比總督官邸的竣工時間1901年9月遲,因此,總督官邸可說是日治時期最早使用水泥的公共建築。

陳柔縉2005《臺灣西方文明初體驗》麥田出版
跟隨總督官邸之後,用水泥拌一定比例的水、砂和砂礫製成的混凝土,包住鋼筋的現代建築法,次第在臺灣廣泛運用。1907有鋼筋混凝土電線桿,隔年有鋼筋混凝土的橋,再兩年,也出現鋼筋混凝土的碼頭和防波堤。整棟建築以鋼筋混凝土打造的臺北電話交換所則在1908年落成,比日本還早、還進步。

作者:陳柔縉
出版:麥田出版

#NTM #臺博館 #2019世界閱讀日#精選圖書書評 #臺灣西方文明初體驗 #國立臺灣博物館


2019年5月24日 星期五

【2019世界閱讀日-精選圖書書評】《臺灣西方文明初體驗》-電燈

陳柔縉2005《臺灣西方文明初體驗》麥田出版
1895年日本開始領管臺灣,同時進行各種調查。總督府對臺灣鐵道調查報告中,對治臺之前臺北城景的描述指出,三分之一猶見水田,房概為兩層樓,七、八盞之電燈照了滿城,有火車、馬車及人力車自由自在可通行市街,類似上海之租界地。電燈無疑是臺灣西化進步的一紙證書。

日本統治臺灣後,電燈愈來愈深入社會。總督府設立了「電火所」,提供電燈能源。臺語至今仍叫電燈為「電火」,叫電線桿為「電火柱仔』,不是沒有原因。早期讓電燈發亮,必須借助燒火,跟現在靠電線輪送電力完全不同。這也是為什麼連橫在《臺灣通史》曾形容電汽燈要「燃煤為之」。
1920年代夜間點燈的小南門



1900年,全臺士神受總督府邀請到臺北參加揚文會,除作詩吃飯,也大量發觀日本人帶進臺灣的新奇玩意兒。參觀電火所之後,彰化老紳吳德功詳細記錄如何製造電火於《觀光日記》書中:「又進觀電火所,置二鐵爐,日夜用土炭五千斤左右。日則燒炭以熱煙烟,夜則以燃電火也。電火用兩鐵車,一輪轉動,用皮帶牽動彼輪,二輪互轉數次而火由鐵管引入電燈。燈中數條白金線漸紅,而火即發矣。」
1930年代榮町夜間路燈,今衡陽路


這種由火引燃卻不是火的光源,點亮夜空下的臺北,報紙曾描述,臺北人來到路燈下,凝目端詳,連聲詫異說:「今夕是何夕,何來雙月照城西耶... ...。」此語讓人聯想起更早民眾對劉銘傳架電燈的驚嘆:「欽差已經點燈火,電火點來較光日。」在百年前臺灣人的眼裡,電燈比日光還要炫目,和月光一樣引人遐思。

作者:陳柔縉
出版:麥田出版

#NTM #臺博館 #2019世界閱讀日#精選圖書書評 #臺灣西方文明初體驗  #國立臺灣博物館


2019年5月9日 星期四

【2019世界閱讀日-精選圖書書評《縱貫環島-臺灣鐵道》】

2007年修復前的鐵道部
從鐵道發展回望我們的日常生活
馮佳福

我們所熟悉的臺灣鐵路的歷史,大約是清代開始鐵道建設,繼而日本時代完成西部縱貫鐵路,自此鐵路成為臺灣南北運輸的大動脈,再則為1970年代十大建設之一的「鐵路電氣化」,1990年代完成環島鐵路網,各地的地下或高架鐵道則陸續開始。時至今日,臺灣仍有很多都市正在進行鐵路立體化工程,讓都市空間不再被鐵道區隔,也讓火車運行更加快速安全。另外,隨著高鐵建設完成,臺鐵也開始捷運化,配合調整班次、增加停站等,和高鐵、新建的捷運甚至公車系統整合,成為都市中的主要客運工具

2007年修復前的鐵道部
從這樣的描述來看,顯然鐵道在臺灣這一百多年來的現代化進程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鐵路運輸從百多年前的臺灣南北一日可達,大幅壓縮了臺灣西部的時空距離,到後來高鐵和捷運等新型運具的出現,鐵道運輸從城際交通之外,又增加了都市區域內部交通運輸的功能,支撐著個別城市的順利運作。其間,鐵道和站體的立體化則大幅改變了都市地景與地面活動,尤其站區多屬城市中心地區,火車站附近的空間更新與重整,成為整個都市尋求升級改善的領頭計畫,例如今日的臺北西區門戶計畫、新竹的大車站計畫、基隆站區與港區的整合等,均有類似的地位。因此,臺灣鐵路或軌道系統的變遷,已經深刻的影響都市中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是學者探討現代性著重要範疇。也可以進一步講,由鐵路開始的空間革命和其所架構出的便捷運輸系統,讓今日每個人可依其自主意願自由來去,是這個社會達致自由平等非常重要的技術性基礎。

2007年修復前的鐵道部電源室
國立臺灣博物館多年來執行臺博系統計畫,將臺北舊城附近的幾個古蹟重新活化利用為博物館,目標是與228公園內既有的本館共同運作。臺博系統計畫包含了鐵道部博物館園區建置計畫,因而有此書的編寫與出版。這本書將臺灣鐵路發展做了全面且深入淺出的說明,從中法戰爭的影響、劉銘傳時代的官民合辦、日治時期大舉現代化、環島鐵路到今日高鐵建設都納入討論,讀者可以在書中得到基礎的鐵道歷史知識。此外,書中也納入各地支線建設、鐵路觀光、鐵路便當和文化資產等議題,讓我們也可藉著鐵路來觀察在這一百多年來臺灣的空間發展,甚至社會生活的價值態度的影響,由鐵路發展來回望我們的日常生活。

2007年修復前的鐵道部
作者: 戴寶村、蔡承豪
ISBN:9789860210910
出版:玉山社

圖文來源:馮佳福

#NTM #臺博館 #2019世界閱讀日 #精選圖書書評 #國立臺灣博物館



最新留言

追蹤者

搜尋此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