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3日 星期四

國立臺灣博物館祝大家聖誕快樂!

點上方圖片開啟卡片哦!

各位臺博館的好朋友們
聖誕節來啦~
博物館送上專屬的聖誕賀卡給大家暖呼呼的祝福
祝 各位聖誕快樂 新年如意

國立臺灣博物館賀

p.s.歡迎大家轉寄給親朋好友唷~

2010年12月22日 星期三

眼神

國立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系    王榕萱          99/12/11

      在這裡,氣氛確實是可以感染的,流竄於眼神中,無論大人小孩,參觀者與導覽者,有別於玻璃大門外的世界。

      座落於台北市最繁華的地區之一,來往的人群與流動的車陣加速時間感,用感官紀錄一分鐘這條馬路發生的故事就如同快轉影片,以五倍加速強灌入意識。在喧嚷鬧區唯一的不協調卻是最適當的平衡點,沉靜矗立於一切吵雜中,臺灣博物館以不同於繁華台北的方式詮釋時間的定義。若說玻璃門外的時間是江河般洶湧的滾滾流動,臺灣博物館內的時間則是大海,以最沉穩的姿態接收飛騰入海的百川,成為自己的一部分。這就是我對臺灣博物館的第一印象。
與動物交流的眼神
  
雖然不是第一次踏進臺灣博物館,但以非參觀者的身分穿梭於館內倒是第一次。以往目光的所在皆是被迷人燈光包圍的展示品,而這次服務學習賦予我跳脫為旁觀者的角色,將目光轉向參觀者,而最令我著迷的是「眼神」。


小朋友充滿驚奇的眼神

大人們溫和的眼神
    
      
      博物館內柔和的光線與背負著一段又一段故事的展品製造出令人安定的氛圍,推開玻璃門,所有被時間壓迫的眼神彷彿回到家,壓力被釋放。隨著腳步移至那道記錄生命起源的長廊,有一種小貓似的好奇在眼底閃爍,走到盡頭轉個彎,矗立眼前的巨大標本茁壯眼底的好奇,讚嘆也自眼神滿溢,三百六十度前後左右重現史前生物後猛一抬頭,光牆上百道矍鑠目光注視著你,在踏上二樓前又帶起眼神中的下一波高潮。斜坡旁展示牆一路牽引渴望知道故事結局的一對一對目光通往至高點,在翼手龍旁俯瞰一路走來的過程,眼神是飽滿而甜美的,為一個故事畫下最完美的句點。

2010年12月12日 星期日

土銀展館簡遊

                                      土銀展館簡遊     台大生科系  謝季帆    991030


   初次來到臺博館的土銀展示館時,即對於這座矗立於台北錯綜複雜的道路網路中的鐵灰色復古建築十分感興趣。有別於臺博館本館華麗外放的建築風格,土銀展館則是呈現另一種低調沉穩的氛圍,值得人們細細品嘗其構築巧思。




巨大的黃河巨龍化石

菊石化石

















               今天是服務學習課程導覽組古生物展覽的成果發表,因此抵達展場後,便順著導覽組某位葉姓大哥專業卻不時出槌的導覽,開始進入生命的演化歷史。從生命起源的辯論,至各種各樣的化石紀錄,直到現存的生物標本,都完整的介紹了整個演化的歷程。葉大哥專業的解說讓身旁的小孩子們目不轉睛,不時溜出的口誤卻也拉近了解說員與聽眾之間的距離。在大致介紹完整個參觀路線後,幾個同行的小孩子已經完全被葉大哥的魅力深深吸引住,纏著他要求繼續介紹其他的骨骼標本,而趁著這段空檔的時間,自己便將焦點集中在展場天花板懸吊的各種鯨魚骨骼標本上。



 
暖色系的光照打在挑高天花板上,使得布氏鯨與其他鯨豚類的骨骼標本就像是悠遊於被潑翻的黃昏所染成的金色海洋,讓沁涼本來因急躁而燥熱的身心,舒坦起來。雖已剩存雪白的骨架 但其優美的泳姿將會維持不變,繼續感動著每一個前來參觀者。




金色海洋!

金色海洋一隅







      









       過去曾在臺大的動物標本館內看過幾次鯨魚標本,對齒鯨與鬚鯨間骨骼差異的顯著性感到非常的驚訝,可惜在動物標本館內呈現的標本數量有限,且保存的並不完整,所以對此仍然不甚了解。雖然之後也在網路上搜尋了不少的資料,但總覺得與親眼目睹仍有差異;但經由這次的臺博館參觀,總算是將這份遺憾解決了。在臺博館土銀展場的一樓展區內,有一半的區域是在介紹化石標本與毛皮標本,且光是懸吊於天花板上的鯨豚類骨骼標本就有七隻以上。另外還有鯨豚顱骨及脊椎骨盤的特寫介紹,讓之前在動標館無緣觀察到的細微結構一覽無遺。此外,展場內還有其他恐龍及大象的化石標本展示,讓人大開眼界,不虛此行。除了有古代翼手龍以及長頸龍和滄龍的標本在展場的領空環繞之外,曾是稱霸亞洲區霸主、白堊紀晚期的衛冕者特暴龍,還有迅掠龍以及黃河巨龍,其標本也都是館內的焦點。



兇猛的特暴龍


水中蛟龍-蛇頸龍

奔跑好手-迅猛龍

天空翱翔翼龍

在整整一上午的化石之旅後,土銀展館二樓的一間小咖啡廳,石崗咖啡輕食館,可供參觀者休憩一番。這裡的餐點名稱也特別有趣,不論是沙拉,或者是三明治,皆以侏羅紀或是白堊紀等化石年代名詞來命名,恰好貫徹了整個展覽館的主旨。在這邊吃蛋糕與茶飲的同時,還可一邊繼續觀賞懸吊於館內的標本,十分有氣氛。在午餐過後,接下來則是繼續參觀展覽館另一區。這區的展覽主題為土地銀行的歷史,路口的設計尤其有特色。在一個退休的舊金庫門前站著一個服務員,領取參觀證後就可以進入「金庫」參觀。整個金庫內部的規劃就如警匪電影內常會出現金庫搶劫案場景或是警局的證物室一樣,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架子上放著的是過去土地銀行使用的設備或是土銀的歷史記載等資料,而不是一袋一袋的美金。逛著逛著,時間就到五點了。閉館的廣播也開始不斷的把前來參觀的民眾一一送出大門,而我也在那人群中一併的被那聲波給遣散離去,臺博館依舊莊嚴。

2010年12月6日 星期一

劍舞楚天第5張酷卡,12/7與大家見面

第5張酷卡,正中間是大家熟悉的越王勾踐劍,劍下方是精雕細硺的「漆木雕動物座屏」。2002年於湖北省九連墩2號墓出土,座屏的正中間(如酷卡所示)是採用透雕手法,雕刻兩隻鳳銜著一隻蛇;兩側則雕刻著兩隻鹿銜著蛇、朱雀和青蛙等動物;底部和兩邊則雕刻著糾纏在一塊的蛇和蟒。初看這件座屏其雕刻技巧之高超,不察之下會誤認是銅雕。從這件文物透露出楚人在漆器製作上的構思細膩、微妙精美,可說是漆器藝術中的代表,有學者研究認為應是放置瑟的支座。

2010年12月5日 星期日

劍舞楚天第4張酷卡



酷卡上的文物,是2002年於九連燉2號墓出土的「龍耳漆方壺」,此為仿「龍耳銅方壺」之酒器,此形式的酒器盛行於東周時期,大多為銅方壺,漆木方壺則非常罕見。

從這件漆木方壺可發現,上有紅、黑兩色為主的彩繪,繪製花紋曲度線條非常細膩精美,龍耳的雕刻很細緻、華麗。壺身為方形,但是壺肚則呈現渾圓感。展場中亦展出「龍耳銅方壺」,銅壺的龍耳與漆木方壺有明顯差異。大家在參觀時,可得仔細瞧一瞧。

2010年12月4日 星期六

[劍舞楚天]線上文物精選1(冰鑒.梳妝盒.甗)


   [劍舞楚天]線上導覽文物精選1
冰鑒.梳妝盒.甗

原來在2500年前就已經有冰箱出現囉!來看看古人的智慧如何保存酒。(文/陳信鈞)

 



2002年在湖北省九連墩2號墓出土的銅圓鑒缶,是為禮器,乃貴族用於祭祀之用。出土當時所見的情形,缶即是放在鑒中。由鑒與缶組成,分別是冰(溫)酒器和盛酒器(壺)。

 盛酒器的蓋上有三個銅環,壺身有兩個精雕細的龍形缶耳。缶裡是放酒用的,2500年前,酒均是釀造酒,若沒低溫保存,則很快會因為氣溫過高醱酵酸化,即變成醋。

為使釀造酒在低溫環境下可以保存較長的時間-在缶外的鑒就很重要了。若是要低溫保存,則在鑒中放入冰涼的河水,達到降低溫度的效果即可延長酒的保存期限,也能延緩酸化的過程,若是寒冷的冬天,想要喝一壺暖和的酒,則只要在鑒中置入熱水,即有保溫效果。

所以,鑒可以說是冬天的保溫瓶,夏天的冰箱啊。

其實,說穿了,和現在大家習慣喝溫酒或冰的酒一樣,不就是酒瓶外會再放一個盆,裡面放熱水或冰塊的道理是一樣的。只是沒麼多繁複的雲紋、龍紋的裝飾,但是歷經2500多年來的演變,卻依然在使用著,而且型式上沒有很大的改變。

銅圓鑒-用以裝冰塊或熱水
銅圓缶-用以裝酒

此外,在銅鏡還沒有普及以前,人們若要整理服裝儀容,鑒就很重要囉。放入水的鑒,可以變成最早的「鏡子」,如此便可端詳面容和服裝就都沒問題囉!


  沒想到, 打開2400年前的化妝盒, 竟然發現,中國最早的攜帶式梳妝盒主人為"男"性。
(文\王頌儀)

目前發現中國最早的攜帶式梳妝盒
本次「劍舞楚天」特展, 展出一件漆木梳妝盒, 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一件可攜式梳妝盒, 所有人為男性。該梳妝盒是由兩塊木板雕鑿鉸結相合而成, 放置有銅鏡、木梳、刮刀、脂粉盒, 功能相當齊全。可見,不只是女人愛美,古代男子也很注重外表, 他們用刮刀修鬢角、刮鬍子, 甚至會用胭脂修飾膚色。  

本件展品出土於2002年考古挖掘的九連墩一號墓西室, 九連墩戰國古墓為楚國貴族大夫墓, 在之前所發現的梳妝品盛裝器為漆奩, 使用梳妝盒盛裝為首次發現。在許多楚墓, 無論墓主人男女都發現有完整梳妝用品, 由此可知楚人十分注重梳妝打扮, 無論是生前或入土為安, 都要維持-美好的容貌呢!








古代的蒸鍋長什麼樣子?(文/王頌儀)

         在九連墩1號墓出土一組古代的蒸鍋,稱之為甗(ㄧㄢˇ),材質為銅,在墓葬禮器中經常看到。「甗」是一種中國古代蒸食器,由兩種食器組成,上部為甑(ㄗㄥˋ),下部為鬲(ㄌㄧˋ),上部的甑長得有點像花盆,但底部有孔洞(稱為箅孔),甑是要放置食物(像是米、磨過的小麥),下部的鬲是一種空足的三足器具,將三足設計成為中空的袋狀,鬲用以裝水加熱,水蒸氣會由甑底部的孔洞上升,就把甑內的食物蒸熟,甑可搭配鬲或鼎使用,功能就像現代的蒸鍋一般,提供更多元與純熟的烹調方法。 


古代的蒸鍋-甗

甑底部的箅孔

      中國人的飲食博大精深,無論是蒸煮炒炸各有變化,在幾千年前就懂得使用「蒸」的方式烹煮,不僅保留食物原味,食材中的營養也較不易流失,從此就可以看出中國人對於吃之講究。而中國菜特有的「蒸」,至今家家戶戶、餐廳小攤菜肴上都可見蹤跡,也深深影響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


最新留言

追蹤者

搜尋此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