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1日 星期四

【12/24大沢 聡 陶笛傳愛─聖誕音樂會】

陶笛傳愛─聖誕音樂會
陶笛臺灣密度最高的樂器,不僅演奏便捷,更是老少咸宜,表現的方式自由多變,可以平民化、也可表現古典音樂的厚度;在搭配樂器的選擇上,更有著廣大的自由度,可與東、西方的樂器相互融合,演奏出各種不同的音樂類型。


世界陶笛界首席的複管陶笛演奏家大沢 聡老師
臺博館與禾豐窯共同於12/24(周日)下午3點至4點在臺博館南門園區小白宮,邀請來自日本的大沢 聡老師現場演出。其為世界陶笛界首席的複管陶笛演奏家,有著「陶笛革命家」 的美名,畢業於日本國立音樂大學,主修薩克斯風。2009年首度來臺演出,獲得熱烈迴響,2010年再度來到寶島,並與榮獲2010年金曲獎最佳爵士樂團的「絲竹空」成員合作演出。

大沢 聡老師不僅在亞洲有著極高的知名度,在歐美同樣擁有巨星般的光環,不但應邀到美國的卡內基音樂廳演出,更在現代陶笛發源地的義大利陶笛節擔任獨奏的嘉賓。他也是日本文化外交的要角,曾代表日本政府,率團參加上海世博會,現場的演出,博得觀眾的熱烈掌聲,現在則擔任日本山梨市觀光大使。

活動時間:下午3點至4點(開演前30分鐘開放入場)
參加人數:60名(網路報名40名,現場報名20名;網路報名觀眾如開演前10分鐘未報到,將開放給現場觀眾)
活動費用:憑當日臺博館南門園區門票參加
活動地點:臺博館南門園區(臺北市中正區南昌路一段1號)

其他活動詳情與訊息:https://goo.gl/ZFfgqT

#NTM #臺博館 #南門園區 #大沢_聡 #禾豐窯 #陶笛


2017年12月17日 星期日

【捕捉時代的印記 「臺灣攝影家」系列叢書發行】

「臺灣攝影家」系列叢書發表會(左起黃伯驥、柯錫杰、周鑫泉、文化部政務次長丁曉菁、臺博館館長洪世佑、謝春德、林權助家屬林全秀、駱香林家屬林正學)

由文化部指導,國立臺灣博物館策劃出版的「臺灣攝影家」系列叢書12/13(日)於該館小白宮舉辦新書發表會,專書主角柯錫杰、周鑫泉、黃伯驥、謝春德,駱香林家屬林正學、林權助家屬林全秀,叢書作者楊永智、孫維瑄、陳佳琦、沈伯丞、葉柏強,以及計畫顧問莊靈、洪世聰等多位知名攝影界專家皆出席與會。

「臺灣攝影家」系列叢書發表會(首排右起駱香林家屬林正學、謝春德、林權助家屬林全秀、臺博館館長洪世佑、文化部政務次長丁曉菁、周鑫泉、柯錫杰、黃伯驥)

文化部政務次長丁曉菁特別出席向攝影家們致意,感謝攝影家們透過特別的視角,讓我們透視整個歷史長期的結構。並表示文化部一直將重新建構臺灣史作為核心工作,2015年起推動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建置計畫,希望將攝影家的作品進行搶救、保存、修復,並以系統性的調查、研究、教育推廣,讓臺灣人有機會更全面性地透過重要攝影家作品來認識臺灣的歷史記憶和時代精神。「臺灣攝影家」系列叢書的出版,是重新建構臺灣藝術史的重要起點,不僅帶領我們參與錯過的年代,也串起大家共同的記憶與時代精神。

「臺灣攝影家」系列叢書

2017年度「臺灣攝影家」系列叢書共出版駱香林、林權助、柯錫杰、黃伯驥、周鑫泉、謝春德等六冊臺灣攝影家專書。駱香林的攝影作品融合水墨畫創作技巧與構圖,林權助則留下了大量臺中地區紀實影像;柯錫杰獨具攝影美學風格,其作品帶有「詩的意境」及「畫的質感」,周鑫泉以人文寫實攝影為終生職志,黃伯驥善於捕捉歡笑瞬間與庶民素樸畫面,謝春德的創作形式多元,堪為編導式攝影的先行者,這些攝影家以鏡頭書寫臺灣的歷史,其作品影像不僅呈現農村的質樸、勞工的堅毅、原住民文化等,也同時反映時代與社會變遷,具有相當高的典藏價值。

「臺灣攝影家」系列叢書
臺博館館長洪世佑表示,臺博館執行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建置計畫至今滿三年,期間進行包括攝影資源調查、攝影史綱研究、攝影產業調查、攝影家影音紀錄,還有典藏計畫等,目前攝影資產已有6700多件,包括35位攝影前輩,1600多件的攝影作品等,成果豐碩。本次透過許多攝影界前輩、攝影家及家屬的協助,以及撰文者深度訪談、仔細梳理文獻才得以付梓成書,內容結合口述歷史和藝術作品,希望讓民眾了解攝影家為臺灣保存的豐富歷史,明年也將持續出版系列叢書。

宣傳影音(雲端位址https://goo.gl/nu4ixH )內含:
宣傳影片1部、攝影家專訪影片6部、專書介紹、書封及攝影作品圖檔

#NTM #臺博館南門園區 #小白宮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臺灣攝影家系列叢書 ##駱香林 #林權助 #柯錫杰 #黃伯驥 #周鑫泉 #謝春德



2017年12月16日 星期六

【臺博館發表臺灣螃蟹名錄2.0版】

圖1_臺新螃蟹學者合作25週年紀念
蟹類是臺灣生物多樣性極高的類群,記錄的蟹類已達800種,物種數量約占全世界蟹類的1/10。33年前(1984年)一封來自新加坡大學學者Peter Ng的信,開啟臺灣和新加坡長達25年(1992~2017)的螃蟹合作研究。臺灣與新加坡代表今天齊聚臺博館土銀展示館,共同見證「臺灣螃蟹名錄」發表,不僅為臺灣螃蟹戶口名簿再升級,也為未來臺灣螃蟹的研究擘劃下一個藍圖和願景。

圖2_臺博館2001年及2017年發表的臺灣螃蟹名錄
臺博館首次發布螃蟹名錄為2001年,由Peter Ng與臺灣學者王嘉祥、施習德和何平合於臺博館學術刊物「專題論著第十一輯」共同發表560種,目前被引用次數已高達235次,學術價值不言而喻。本報告延續1940年臺灣總督府博物館(臺博館前身)的研究員崛川安市和1949年林朝棨教授在臺博館期刊上發表臺灣螃蟹名錄的任務,深具傳承的意義。

圖3_2017年名錄發現的新種-顆粒擬貝綿蟹,採集自東沙(提供者陳天任)
近年來,經臺灣、新加坡、日本、德國、澳洲、紐西蘭、等各地學者持續努力下,新種、新記錄種不斷被發表;加上導入分子生物學釐清類緣遠近,螃蟹的分類系統有非常大的更動。螃蟹學者們深感臺灣螃蟹名錄有更新出版的必要。本次發表的「臺灣螃蟹名錄」由Peter Ng、施習德、何平合和王嘉祥再度合作,記錄的蟹類達800種,發表於最新一期的《國立臺灣博物館學刊》。

圖4_ 2017年名錄發現的新種-高身血紅蟹,採集自綠島(提供者陳天任)

「臺灣螃蟹名錄」的建立,不僅要追溯所有臺灣螃蟹相關文獻,更要謹慎地檢視內容的正確性,再運用最新分類系統,每個環節都非常艱鉅。期待螃蟹領域的學者們,未來能進一步出版螃蟹圖鑑,讓臺灣的螃蟹紀錄更臻完善。臺博館也特別在2018年1/7、2/11、3/4分別推出臺灣蟹類相關專家講座,從螃蟹多樣性、生態保育等議題,討論海岸線的美麗與哀愁,活動詳情查詢(https://goo.gl/GDcDyS)。

#NTM #臺博館 #Taiwan #Singapore #臺灣 #新加坡 #臺灣螃蟹名錄 #螃蟹 #國立臺灣博物館學刊

2017年12月3日 星期日

【脈動-越南.臺灣生態攝影展】



Việt Nam :
"Triển lãm ảnh Nhịp đập đa dạng sinh học Việt Nam - Đài Loan"
2017-12-1~ 2018-1-25
Bảo tàng Hà Nội

English:
Pulsation - Biodiversity of Vietnam - Taiwan Photography Exhibition
Time: 1st December, 2017 ~ 25nd February, 2018
Place: Hanoi Museum (Vietnam)

中文:
展名:脈動-越南.臺灣生態攝影展
展期:2017年12月1日~2018年2月25日
地點:河內博物館(越南)

臺博館以文化推動國際交流,即日起攜手越南國立自然史博物館及河內博物館,跨海推出「脈動-越南.臺灣生態攝影展」巡迴展,展覽以臺灣及越南專業攝影家的影像作品,展現彼此多樣的生態環境與物種;並透過「生物多樣性之愛」專題,敘述人們熱愛土地、物種的保育案例。首場展覽於2017年12月1日起至2018年2月25日於越南河內博物館展出。

本次臺灣展區以「生命的律動」、「森林宇宙」、「海洋秘境」、「城市自然」及「生物多樣性之愛」五大主題展現臺灣多元的地理環境、生物樣貌。展品包括地景攝影家莊明景、劉思沂、生態攝影家林青峰,及水下攝影家Yoko Summer等人所拍攝之112件攝影作品;導演齊柏林所拍攝的「看見臺灣」短片,以及導演江國賓拍攝剪輯之「迷霧森林」兩部短片。越南展區則以「生物多樣性」為主題展出67件精彩攝影作品,介紹越南跨越亞熱帶及赤道,多變的氣候伴隨著地形與緯度變化,形成排名全球高生態多樣性國家第16名的豐富物種。

臺灣和越南都擁有多樣地貌,孕育豐富的生態環境,其中森林與海洋更是生物多樣性寶庫,透過本次展覽,觀眾可以欣賞到不同土地獨特的地理環境,以及豐富的生態系所呈現的生命之美,藉由影像與自然建立情感連結,喚起大眾對於全球生態環境保育的重視。

臺博館Facebook同步收看~ https://www.facebook.com/NTMuseum

#NTM #臺博館 #臺灣 #越南 #越南國立自然史博物館 #河內博物館 #脈動越南臺灣生態攝展

2017年12月2日 星期六

【川上瀧彌與阿寒湖的自然特展】

川上瀧彌與阿寒湖的自然特展
日本北海道釧路市境內的阿寒湖不僅自然景觀豐富,更因棲息罕見的日本特別國家天然紀念物「毬藻」(マリモ,Aegagropila linnaei)聞名全球。今年適逢阿寒湖毬藻發現120週年,國立臺灣博物館即日起展出「川上瀧彌與阿寒湖的自然」特展,除了可近距離欣賞來自北海道的毬藻活體標本,還可了解毬藻發現歷程、自然生態及近期的研究成果等。

「毬藻」為一種綠藻,只能生長在水質乾淨無污染的環境,由3-4公分長的絲狀體聚集成球狀集合體,有阿寒湖的「湖中寶石」之稱。1897年由當時就讀日本札幌農學校的川上瀧彌(臺博館首任館長)發現及發表為新紀錄種,1921年被日本政府列為國家天然紀念物,並於1952年成為特別國家天然紀念物。在日本除了設立「綠球藻展示觀察中心」專門介紹,毬藻也被當地原住民愛奴族認為是神的化身。

目前毬藻最大生育地位於日本北海道東部的阿寒湖。但是20世紀中的阿寒湖周邊區域因各種開發影響,使得阿寒湖毬藻的生存環境也受到影響,族群明顯減少。透過本次展覽,希望增加毬藻的愛好者,並轉變成為毬藻與自然環境的保護者。

更多訊息,歡迎請到臺博館官網查詢。

【臺博館越南展出臺灣生態之美 以文化推動國際交流】

「脈動-越南.臺灣生態攝影展」巡迴展
臺博館以文化推動國際交流,即日起攜手越南國立自然史博物館及河內博物館,跨海推出「脈動-越南.臺灣生態攝影展」巡迴展,展覽以臺灣及越南專業攝影家的影像作品,展現彼此多樣的生態環境與物種;並透過「生物多樣性之愛」專題,敘述人們熱愛土地、物種的保育案例。首場展覽於2017年12月1日起至2018年2月25日於越南河內博物館展出。

本次臺灣展區以「生命的律動」、「森林宇宙」、「海洋秘境」、「城市自然」及「生物多樣性之愛」五大主題展現臺灣多元的地理環境、生物樣貌。展品包括地景攝影家莊明景、劉思沂、生態攝影家林青峰,及水下攝影家Yoko Summer等人所拍攝之112件攝影作品;導演齊柏林所拍攝的「看見臺灣」短片,以及導演江國賓拍攝剪輯之「迷霧森林」兩部短片。越南展區則以「生物多樣性」為主題展出67件精彩攝影作品,介紹越南跨越亞熱帶及赤道,多變的氣候伴隨著地形與緯度變化,形成排名全球高生態多樣性國家第16名的豐富物種。

臺灣和越南都擁有多樣地貌,孕育豐富的生態環境,其中森林與海洋更是生物多樣性寶庫,透過本次展覽,觀眾可以欣賞到不同土地獨特的地理環境,以及豐富的生態系所呈現的生命之美,藉由影像與自然建立情感連結,喚起大眾對於全球生態環境保育的重視。

臺博館一直致力於新住民服務大使專案的推動,藉由新住民服務大使的協助,促使在臺新住民、移工更為理解臺灣文化,本次也透過臺博館新住民服務大使阮氏玉梅的協助,促成臺越三個博物館的共同合作,未來希望越南博物館也能到臺灣進行展覽,將越南文化帶到臺灣,而臺灣也將持續透過更多的國際展覽合作,促進博物館國際交流,建立夥伴關係,以文化推展國際交流,透過文化的力量,增進國際間相互認識及建立共識,共同將對生態環境的關懷落實於具體行動中,也讓世界透過博物館更認識臺灣文化。

文字摘錄來源:詳臺博館新聞公告~https://goo.gl/83wD5c

#NTM #臺博館 #臺灣 #越南 #越南國立自然史博物館 #河內博物館 #脈動越南臺灣生態攝展 #新住民服務大使



最新留言

追蹤者

搜尋此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