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3日 星期四

國立臺灣博物館祝大家聖誕快樂!

點上方圖片開啟卡片哦!

各位臺博館的好朋友們
聖誕節來啦~
博物館送上專屬的聖誕賀卡給大家暖呼呼的祝福
祝 各位聖誕快樂 新年如意

國立臺灣博物館賀

p.s.歡迎大家轉寄給親朋好友唷~

2010年12月22日 星期三

眼神

國立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系    王榕萱          99/12/11

      在這裡,氣氛確實是可以感染的,流竄於眼神中,無論大人小孩,參觀者與導覽者,有別於玻璃大門外的世界。

      座落於台北市最繁華的地區之一,來往的人群與流動的車陣加速時間感,用感官紀錄一分鐘這條馬路發生的故事就如同快轉影片,以五倍加速強灌入意識。在喧嚷鬧區唯一的不協調卻是最適當的平衡點,沉靜矗立於一切吵雜中,臺灣博物館以不同於繁華台北的方式詮釋時間的定義。若說玻璃門外的時間是江河般洶湧的滾滾流動,臺灣博物館內的時間則是大海,以最沉穩的姿態接收飛騰入海的百川,成為自己的一部分。這就是我對臺灣博物館的第一印象。
與動物交流的眼神
  
雖然不是第一次踏進臺灣博物館,但以非參觀者的身分穿梭於館內倒是第一次。以往目光的所在皆是被迷人燈光包圍的展示品,而這次服務學習賦予我跳脫為旁觀者的角色,將目光轉向參觀者,而最令我著迷的是「眼神」。


小朋友充滿驚奇的眼神

大人們溫和的眼神
    
      
      博物館內柔和的光線與背負著一段又一段故事的展品製造出令人安定的氛圍,推開玻璃門,所有被時間壓迫的眼神彷彿回到家,壓力被釋放。隨著腳步移至那道記錄生命起源的長廊,有一種小貓似的好奇在眼底閃爍,走到盡頭轉個彎,矗立眼前的巨大標本茁壯眼底的好奇,讚嘆也自眼神滿溢,三百六十度前後左右重現史前生物後猛一抬頭,光牆上百道矍鑠目光注視著你,在踏上二樓前又帶起眼神中的下一波高潮。斜坡旁展示牆一路牽引渴望知道故事結局的一對一對目光通往至高點,在翼手龍旁俯瞰一路走來的過程,眼神是飽滿而甜美的,為一個故事畫下最完美的句點。

2010年12月12日 星期日

土銀展館簡遊

                                      土銀展館簡遊     台大生科系  謝季帆    991030


   初次來到臺博館的土銀展示館時,即對於這座矗立於台北錯綜複雜的道路網路中的鐵灰色復古建築十分感興趣。有別於臺博館本館華麗外放的建築風格,土銀展館則是呈現另一種低調沉穩的氛圍,值得人們細細品嘗其構築巧思。




巨大的黃河巨龍化石

菊石化石

















               今天是服務學習課程導覽組古生物展覽的成果發表,因此抵達展場後,便順著導覽組某位葉姓大哥專業卻不時出槌的導覽,開始進入生命的演化歷史。從生命起源的辯論,至各種各樣的化石紀錄,直到現存的生物標本,都完整的介紹了整個演化的歷程。葉大哥專業的解說讓身旁的小孩子們目不轉睛,不時溜出的口誤卻也拉近了解說員與聽眾之間的距離。在大致介紹完整個參觀路線後,幾個同行的小孩子已經完全被葉大哥的魅力深深吸引住,纏著他要求繼續介紹其他的骨骼標本,而趁著這段空檔的時間,自己便將焦點集中在展場天花板懸吊的各種鯨魚骨骼標本上。



 
暖色系的光照打在挑高天花板上,使得布氏鯨與其他鯨豚類的骨骼標本就像是悠遊於被潑翻的黃昏所染成的金色海洋,讓沁涼本來因急躁而燥熱的身心,舒坦起來。雖已剩存雪白的骨架 但其優美的泳姿將會維持不變,繼續感動著每一個前來參觀者。




金色海洋!

金色海洋一隅







      









       過去曾在臺大的動物標本館內看過幾次鯨魚標本,對齒鯨與鬚鯨間骨骼差異的顯著性感到非常的驚訝,可惜在動物標本館內呈現的標本數量有限,且保存的並不完整,所以對此仍然不甚了解。雖然之後也在網路上搜尋了不少的資料,但總覺得與親眼目睹仍有差異;但經由這次的臺博館參觀,總算是將這份遺憾解決了。在臺博館土銀展場的一樓展區內,有一半的區域是在介紹化石標本與毛皮標本,且光是懸吊於天花板上的鯨豚類骨骼標本就有七隻以上。另外還有鯨豚顱骨及脊椎骨盤的特寫介紹,讓之前在動標館無緣觀察到的細微結構一覽無遺。此外,展場內還有其他恐龍及大象的化石標本展示,讓人大開眼界,不虛此行。除了有古代翼手龍以及長頸龍和滄龍的標本在展場的領空環繞之外,曾是稱霸亞洲區霸主、白堊紀晚期的衛冕者特暴龍,還有迅掠龍以及黃河巨龍,其標本也都是館內的焦點。



兇猛的特暴龍


水中蛟龍-蛇頸龍

奔跑好手-迅猛龍

天空翱翔翼龍

在整整一上午的化石之旅後,土銀展館二樓的一間小咖啡廳,石崗咖啡輕食館,可供參觀者休憩一番。這裡的餐點名稱也特別有趣,不論是沙拉,或者是三明治,皆以侏羅紀或是白堊紀等化石年代名詞來命名,恰好貫徹了整個展覽館的主旨。在這邊吃蛋糕與茶飲的同時,還可一邊繼續觀賞懸吊於館內的標本,十分有氣氛。在午餐過後,接下來則是繼續參觀展覽館另一區。這區的展覽主題為土地銀行的歷史,路口的設計尤其有特色。在一個退休的舊金庫門前站著一個服務員,領取參觀證後就可以進入「金庫」參觀。整個金庫內部的規劃就如警匪電影內常會出現金庫搶劫案場景或是警局的證物室一樣,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架子上放著的是過去土地銀行使用的設備或是土銀的歷史記載等資料,而不是一袋一袋的美金。逛著逛著,時間就到五點了。閉館的廣播也開始不斷的把前來參觀的民眾一一送出大門,而我也在那人群中一併的被那聲波給遣散離去,臺博館依舊莊嚴。

2010年12月6日 星期一

劍舞楚天第5張酷卡,12/7與大家見面

第5張酷卡,正中間是大家熟悉的越王勾踐劍,劍下方是精雕細硺的「漆木雕動物座屏」。2002年於湖北省九連墩2號墓出土,座屏的正中間(如酷卡所示)是採用透雕手法,雕刻兩隻鳳銜著一隻蛇;兩側則雕刻著兩隻鹿銜著蛇、朱雀和青蛙等動物;底部和兩邊則雕刻著糾纏在一塊的蛇和蟒。初看這件座屏其雕刻技巧之高超,不察之下會誤認是銅雕。從這件文物透露出楚人在漆器製作上的構思細膩、微妙精美,可說是漆器藝術中的代表,有學者研究認為應是放置瑟的支座。

2010年12月5日 星期日

劍舞楚天第4張酷卡



酷卡上的文物,是2002年於九連燉2號墓出土的「龍耳漆方壺」,此為仿「龍耳銅方壺」之酒器,此形式的酒器盛行於東周時期,大多為銅方壺,漆木方壺則非常罕見。

從這件漆木方壺可發現,上有紅、黑兩色為主的彩繪,繪製花紋曲度線條非常細膩精美,龍耳的雕刻很細緻、華麗。壺身為方形,但是壺肚則呈現渾圓感。展場中亦展出「龍耳銅方壺」,銅壺的龍耳與漆木方壺有明顯差異。大家在參觀時,可得仔細瞧一瞧。

2010年12月4日 星期六

[劍舞楚天]線上文物精選1(冰鑒.梳妝盒.甗)


   [劍舞楚天]線上導覽文物精選1
冰鑒.梳妝盒.甗

原來在2500年前就已經有冰箱出現囉!來看看古人的智慧如何保存酒。(文/陳信鈞)

 



2002年在湖北省九連墩2號墓出土的銅圓鑒缶,是為禮器,乃貴族用於祭祀之用。出土當時所見的情形,缶即是放在鑒中。由鑒與缶組成,分別是冰(溫)酒器和盛酒器(壺)。

 盛酒器的蓋上有三個銅環,壺身有兩個精雕細的龍形缶耳。缶裡是放酒用的,2500年前,酒均是釀造酒,若沒低溫保存,則很快會因為氣溫過高醱酵酸化,即變成醋。

為使釀造酒在低溫環境下可以保存較長的時間-在缶外的鑒就很重要了。若是要低溫保存,則在鑒中放入冰涼的河水,達到降低溫度的效果即可延長酒的保存期限,也能延緩酸化的過程,若是寒冷的冬天,想要喝一壺暖和的酒,則只要在鑒中置入熱水,即有保溫效果。

所以,鑒可以說是冬天的保溫瓶,夏天的冰箱啊。

其實,說穿了,和現在大家習慣喝溫酒或冰的酒一樣,不就是酒瓶外會再放一個盆,裡面放熱水或冰塊的道理是一樣的。只是沒麼多繁複的雲紋、龍紋的裝飾,但是歷經2500多年來的演變,卻依然在使用著,而且型式上沒有很大的改變。

銅圓鑒-用以裝冰塊或熱水
銅圓缶-用以裝酒

此外,在銅鏡還沒有普及以前,人們若要整理服裝儀容,鑒就很重要囉。放入水的鑒,可以變成最早的「鏡子」,如此便可端詳面容和服裝就都沒問題囉!


  沒想到, 打開2400年前的化妝盒, 竟然發現,中國最早的攜帶式梳妝盒主人為"男"性。
(文\王頌儀)

目前發現中國最早的攜帶式梳妝盒
本次「劍舞楚天」特展, 展出一件漆木梳妝盒, 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一件可攜式梳妝盒, 所有人為男性。該梳妝盒是由兩塊木板雕鑿鉸結相合而成, 放置有銅鏡、木梳、刮刀、脂粉盒, 功能相當齊全。可見,不只是女人愛美,古代男子也很注重外表, 他們用刮刀修鬢角、刮鬍子, 甚至會用胭脂修飾膚色。  

本件展品出土於2002年考古挖掘的九連墩一號墓西室, 九連墩戰國古墓為楚國貴族大夫墓, 在之前所發現的梳妝品盛裝器為漆奩, 使用梳妝盒盛裝為首次發現。在許多楚墓, 無論墓主人男女都發現有完整梳妝用品, 由此可知楚人十分注重梳妝打扮, 無論是生前或入土為安, 都要維持-美好的容貌呢!








古代的蒸鍋長什麼樣子?(文/王頌儀)

         在九連墩1號墓出土一組古代的蒸鍋,稱之為甗(ㄧㄢˇ),材質為銅,在墓葬禮器中經常看到。「甗」是一種中國古代蒸食器,由兩種食器組成,上部為甑(ㄗㄥˋ),下部為鬲(ㄌㄧˋ),上部的甑長得有點像花盆,但底部有孔洞(稱為箅孔),甑是要放置食物(像是米、磨過的小麥),下部的鬲是一種空足的三足器具,將三足設計成為中空的袋狀,鬲用以裝水加熱,水蒸氣會由甑底部的孔洞上升,就把甑內的食物蒸熟,甑可搭配鬲或鼎使用,功能就像現代的蒸鍋一般,提供更多元與純熟的烹調方法。 


古代的蒸鍋-甗

甑底部的箅孔

      中國人的飲食博大精深,無論是蒸煮炒炸各有變化,在幾千年前就懂得使用「蒸」的方式烹煮,不僅保留食物原味,食材中的營養也較不易流失,從此就可以看出中國人對於吃之講究。而中國菜特有的「蒸」,至今家家戶戶、餐廳小攤菜肴上都可見蹤跡,也深深影響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


2010年11月30日 星期二

柔化臺博館的幕後功臣 

     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   謝季帆             99/10/23

      從臺大醫院捷運站到臺博館出來後,需要穿過二二八紀念公園才能到臺博館,而行徑的途中前方不遠處,一大片壯觀的芒草叢映入眼簾。湊近時看才發現,原來是一根根白色羽毛黏在插入土壤裡的梗子上所形成的羽海。麻雀時而群飛、時而單佇,就好似這「新品種」已融入大自然的生態裡。
羽海
麻雀穿梭其間


      來到臺博館館前廣場時,又看見架在門口正中央看似突兀、類似軍事武器的裝置。在小朋友賣力地轉動把手之下,從上面的盒子中所發射出來的竟然是五彩繽紛的泡泡。「泡泡塔」軍綠色調及剛硬外表與稍縱即逝的泡泡彼此間的極大落差,正是藝術品想傳遞的訊息。藉由實際運用裝置時所產生的強烈對比,藝術家期望能讓博物館跳脫既定的傳統框架,使之能夠更親近民眾。



繽紛五彩泡泡塔,是武器?是藝術品?
   繞到臺博館本館後方的廣場時,看到了四個偌大並以彩布覆蓋的巨甕,個個佇立在圍牆的坐檯上。今天也剛好是「臭氣釀」發酵完成的開甕儀式,民眾都可以自由帶容器,把環保酵素帶回家,作為不破壞自然環境的天然清潔劑,或是當作肥料等其他用途。「臭氣釀」這項公共藝術不光是鼓勵民眾捐贈的果皮等物通通放入大甕裡,藝術家們還特別邀請珍古德、木柵動物園的臺灣獼猴與貓熊團團圓圓、總統夫人周美青等名人參與活動。
珍古德博士訪台參與活動
臭氧釀的大甕



總統夫人周美青加入環保行列
臭氧釀!?
團團圓圓一起臭氧釀
                        










       以自然科學為主軸的國立臺灣博物館這次自八月起展開了「好時光公共藝術節」活動,邀請了國內外的藝術家籌畫一系列可以讓民眾參與的公共藝術活動。藉由民眾的共同參與來完成一件件的藝術作品,不僅可以讓大家對於臺博館中正區生活圈週遭附近的人、事、物歷史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同時也可讓民眾運用實際體驗的方式去體會美學是如何傳達種種理念,並從中獲得與藝術家以及其他民眾互動的機會。
       無論是實體的公共裝置,或是「軟性」、具表演性質的藝術,皆是公共藝術節裡的內容。土銀館的開幕亦有與公共藝術節緊密結合,在許多館內與館外的許多小細節中都有公共藝術作品的蹤跡。像是位在襄陽路對面的土銀館,其步道鋪面上的設計也是好時光公共藝術節的藝術品之一。名為「豐盛富足」的藝術鋪道,利用黃銅、琉璃,與不鏽鋼鑲嵌於土銀館襄陽路側的騎樓步道鋪面的設計,所想闡述的意涵為當時產業的興盛。
二樓迴廊展示區-羽衣


公共藝術-豐盛富足
豐盛富足所使用的材料-黃銅與琉璃


         藝術節的活動也包括了有許多工作坊讓民眾參與,而成果都可於展覽中看到所有的流程。在這其中也為每一個藝術家都錄製了一段影片,以便介紹他們的設計理念與製作過程。例如由日本藝術家籌畫的「古蹟模力」讓八到十歲的小朋友在家長的陪同之下,完成立體房屋模型,而藝術家在影片中說明了此製作過程與繪畫不同的。由於模型需要用剪刀等工具做模型,所以不像普通繪畫創作,這項作品在製作上較會受侷限,而且要加以思考才能達成目標。另外來自國外的表演藝術活動團體也號召民眾,在新光三越廣場前每隔十幾分鐘走動,再忽然停止。如此有趣的動態藝術,著重於在城市中以及與民眾間的互動,並希望藉此產生心理上的聯繫。後續的活動還有在臺博館的會議室舉辦的藝術家面對面訪談。「好時光公共藝術節」的整個過程與成果回顧皆會在台博館二樓迴廊所設置的「結構時光」藝術文件展裡。




古蹟模力-打造你的古蹟



閉館回家時的途中,看到公園內所停放的可愛電動「遙遙小火車」,就連小狗都神氣地當起了火車長!




遙遙小火車

「結構時光」藝術文件展已於11/28(日)結束

2010年11月19日 星期五

第三款酷卡明日上架

劍舞楚天特展第三款酷卡明日上架,酷卡上的圖案是九連墩出土的玉環和玉瑗,均是楚人衣著上的佩載飾品,製作非常精巧美麗,足見其高超的工藝技術,歡迎明天蒞臨欣賞展品!!

2010年11月14日 星期日

【劍舞楚天】天下第一劍-越王勾踐劍

                                              國立臺灣博物館說明員            王頌儀     


天下第一劍-越王勾踐劍
      2400年前,越王勾踐敗於吳,前往吳擔任吳王夫差的馬伕,受盡屈辱後終於取得吳王夫差信任被釋放回越國,返回越國後,勾踐不敢怠慢,記得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臥薪嘗膽的故事於是產生,勾踐力圖改革,鼓勵生產,恢復國力,最後終於滅吳。充滿傳奇色彩的一代霸主勾踐,至今世人還清楚記得他的故事,越王勾踐劍出土,也讓世人有機會目睹上古吳越高超的鑄劍技巧,就由越王勾踐劍揭開「劍舞楚天」特展的序幕。


「越王勾踐,自作用劍」銘文
  1965年秋冬,湖北荊州地區進行修建水庫管道工程意外就在楚國郢都紀南城附近的江陵望山與沙塚,發現一大片東周戰國時期地下墓葬,挖掘出許多楚國文物,最引人注目的是就在江陵望山一號墓的內棺內,發現一把套裝在黑色漆木劍鞘的精美鋒利青銅劍,這把劍後來經過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等人鑑定,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君王-越王勾踐的用劍,稱之越王勾踐劍。
劍的各個部位


       大多出土的古劍,在劍格處會鍥刻有劍主人的名字,此把越王勾踐劍也依襲傳統,有兩行共八個字的鳥篆銘文(又稱鳥蟲文),鳥蟲文是春秋中期-戰國時代盛行於中國南方的一種文字,特色是字中帶有鳥蟲形體,劍身上的八字,經郭沫若、唐蘭、陳夢家、夏鼐等著名學者經激烈討論,後終於得到共識,考證銘文為「越王鳩淺自作用劍」,「鳩淺」即勾踐,文字直接證明這把寶劍是春秋晚期赫赫有名的五霸之一越王勾踐的自作用劍。



       越王勾踐劍出土時,就置於棺墓主人的左手邊,起初考古隊對這把劍並不以為意,但當從劍鞘拔出時,劍身閃爍著炫目的青光,劍氣逼人,不見一絲鏽跡,著實令人考古隊員驚嘆,劍身有著精緻的黑色菱格紋,在劍柄兩側分別鑲有藍色琉璃與綠松石,根據墓中竹簡文字得知為楚國大夫「邵固」,此人為以「悼」為氏的楚國貴族,並且為楚悼王的曾孫,該墓葬年代約在公元前300年左右的戰國中晚期。


劍格上的寶石

  望山一號墓為楚國貴族小墓,為何春秋晚期大名鼎鼎的越王勾踐劍為出現在戰國時代的楚墓,這點讓學術界是相當的好奇,至今也有多種解釋:其一為陪嫁品,在春秋時期,楚越關係密切,聯姻頻繁,楚昭王就娶勾踐之女為妃,勾踐劍可能做為陪嫁品流入楚國,另有餽贈、戰利品說法,為滅越後所得之戰利品,又或者越滅吳之後,楚越接壤的土地益增,增加兩國交流餽贈機會,無論是何種因素,都為後人留下這把令人讚嘆的越王勾踐劍。
11道同心圓(最細約為0.2mm)



       越王勾踐劍穿過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披覆一層神秘的面紗,許多上古工藝技巧難以解開,也帶來許多不可思議。兩千多年的越王勾踐劍出土時沒有一絲銹痕,到底為什麼這把千年古劍,何以不鏽?第一,青銅劍主要成分為銅,是種不活潑金屬,不容易發生蝕銹, 再來是封存環境為數公尺的地底,封存在棺槨內,槨室外圍使用一種質地細密的白膏泥填賽,墓室則有夯實的填土,墓室幾乎呈現密封的狀態,阻絕墓室與外界之間的空氣交換,提供良好的保存環境。越王勾踐劍除了不鏽之外,劍身的菱格紋製造方式、劍首內鑄11道同心圓、劍身不同比例的金屬配方都令世人感到不可思議。



  越王勾踐劍勾勒劍舞楚天神祕世界的第一筆,也帶大眾進入一個上古幽情的南方故事情境裡,勾踐、楚莊王、夫差、范蠡、西施交織出許多故事,透過文物細細品味,「劍舞楚天-越王勾踐劍暨楚國出土文物展」將於2010/11/20(六)正式與您見面,一同來窺探劍舞楚天的世界。









2010年11月9日 星期二

劍舞楚天酷卡第2款,明日上架!

第2款酷卡
「劍舞楚天-越王勾踐劍暨楚國出土文物特展」酷卡第2款,明日於臺博館本館及土銀展示館同步上架,歡迎大家索取收藏。

2010年10月30日 星期六

劍舞楚天酷卡來囉!

劍舞楚天-越王勾踐劍暨楚國出土文物展,精心設計8款美美的酷卡,臺博館將不定期更換款式,歡迎各位朋友索取收藏,也歡迎大家可以當成明信片寄給朋友們哦。

2010年10月28日 星期四

冷血背後的心路歷程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     謝季帆

兩棲爬蟲展入口


         沿著古典歐式階梯長廊、順著地板匍匐動物剪影,來到位於國立臺灣博物館本館地下一樓的「兩棲爬蟲動物-適應與保育特展」。在綠色光源的照射之下,整個展場顯得十分具科技感且有大自然探索的氣氛,讓人迫不及待地想進去一探究竟。展場布置並非是一般令人感到枯燥乏味的傳統設計;其裝潢相當新穎。由一塊塊龜殼狀的小知識看板拼湊而成的圓弧型的牆面上,其殼與殼的間隙露出了藍色螢光,使得展場內有如科幻電影的高科技實驗室裝置般,呼應了展內以各種多媒體作為傳達訊息媒介的特色。兩棲爬蟲動物特展以多個連貫性的主題,帶領大家了解兩棲爬蟲動物從古到今的演變歷史、在不同環境下的棲息特色、未來所面臨的挑戰等,可說是詳細記載了兩棲爬蟲家族一路,不管是爬或游或跳,所過來的辛苦歷程。
龜殼狀說明版
充滿大自然探索的氣氛









      

         首先接觸到的主題是以生物力學的角度,探討兩棲爬蟲適應水陸環境差異的方式。利用手動模型及數位媒體互動,小朋友們可以藉著實際操作,觀察兩棲爬蟲的活動機制。另外在展場內格外引人注目的是一大「幅」非洲岩蟒蛇皮,其巨型的身軀攤開來相當壯觀。由岩蟒蛇皮的花紋與攤開之後所產生的波浪狀,可以想像置身於撒哈拉沙漠南部熱帶草原區中的岩蟒,融入因腐植質而呈茶色的沼澤旁,等待襲擊的最佳時機。展覽中也有其他各種爬蟲的外觀構造,如蛇鱗、龜殼等,供大家觸摸體驗及觀察。
         

        展覽內不外乎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兩棲爬蟲標本,例如凱門鱷與網紋蟒。看了展覽才發現原來眼鏡凱門鱷是由於其兩眼間上有一條明顯隆起的橫槓,有如眼鏡的鼻梁架,所以才得其名。原自於東南亞地區的網紋蟒是世界上最大的蛇類,牠的標本頗具震撼性,有如驚悚怪物電影的巨型擬真電影宣傳道具。
網紋蟒標本
凱門鱷標本

         















除了來自國外、不會動的標本外,更特別的是展覽所介紹的在台灣出沒的兩棲爬蟲類竟是活生生地在展示水族箱裡,讓大家可以仔細觀察其活動形態。


黑唇青斑海蛇

          自古以來的古籍文獻對於兩棲爬蟲亦有著墨,但是當時物種的分類上並非與現代相同;爾雅將蛇與蜥蜴編列於釋魚的類別,而本草綱目作者李時珍將爬蟲類歸類到蟲部。本草綱目中的動物繪製的很生動且詳細,如各個蛇類的花紋皆有所差異。另外令我感到有趣的是其他雖非爬蟲類,但當時被編列在一起的生物,如河豚、生蠔等,其插圖像極了卡通人物。蟾蜍的圖也很十分傳神。至於西方的分類學者林奈則是以拉丁文描述各類爬蟲的特徵。


本草綱目中的生動繪圖
李時珍眼中的河豚
         
        兩棲爬蟲特展在每個星期六、日皆有三個場次的觸摸活動體驗。此活動十分受到大家的歡迎,是展覽裡最熱門的項目。活動體驗中玉米蛇、球蟒,與守宮皆會跟大朋友和小朋友做零距離的接觸。除了觸摸以外,亦可小心地拿起來與之拍照。藉由此活動,除了可以讓大小朋友們體驗爬蟲類的觸感,亦可在大哥哥與大姐姐的解說之下了解爬蟲類的特性以及如何愛護牠們。



Touch me 觸摸體驗活動

小守宮正在觀察小朋友與大朋友們與玉米蛇的互動喔!



      臺灣兩棲爬蟲保育及外來種的入侵也是展覽中想傳遞的訊息。展內所設置的精緻看板清楚的標示該外來種未來可能會進入的區域,例如是否有往北走的趨勢等,以及牠們如何影響本土特有物種的生存。此外,展覽中也宣導不捕捉、飼養、虐待野生動物,以及不去減少週遭蛇類的數量,因為有了牠們幫忙捕鼠可使漢他病毒的傳染率降低。

    

         寓教於樂的「兩棲爬蟲動物-適應與保育特展」展期至1月9日,對於兩棲爬蟲類的傳奇故事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來參觀這個別具特色的展覽,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喔!


最新留言

追蹤者

搜尋此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