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2日 星期二

誰是誰?—洋紫荊、豔紫荊、羊蹄甲比較篇

春天的腳步即將來臨,一起來趟花朵的探索趣吧!

誰是誰?—洋紫荊、豔紫荊、羊蹄甲比較篇

圖文提供:許毓純、徐明光、鄭貽生


談到羊蹄甲屬三兄弟:洋紫荊、豔紫荊、羊蹄甲,常讓人一頭霧水,今天就由與「花」相關的幾個小技巧來說分明!

首先是時間:洋紫荊主為秋天,羊蹄甲則為春天,雜交或嫁接的艷紫荊則由秋天至隔年春天都可以看到開花。

次要是花期的著葉情形:開花時,洋紫荊及豔紫荊都是滿樹綠葉,羊蹄甲則多為落葉後開花。

第三為雄蕊數量:洋紫荊具有3枚可孕雄蕊,艷紫荊及羊蹄甲則具5或7枚可孕雄蕊。

最後為結果情形:洋紫荊及羊蹄甲的結果狀況都不錯,艷紫荊則少結果的情形。

觀察上述幾個條件的綜合結果,應該就可以在開花的時候,分辨出「它」到底是「羊蹄甲屬三嬌」中的哪一位喔!


羊蹄甲

洋紫荊

豔紫荊
三者比較表

2011年2月18日 星期五

土銀展示館週歲慶專文-那隻游不進土銀展示館的超級抹香鯨


 臺灣博物館-土銀展示館滿週歲了!


土銀展示館歷經長達3年的古蹟修復,終於在2010年2月開館,展覽內容規劃著實讓策展人煞費苦心,在土銀展示館有隻巨大的布氏鯨悠遊展場,經常引起民眾好奇與小朋友驚呼,何處來如此龐然大物,而牠是個美麗的插曲與意外出現在臺博,原先規劃應該是一條抹香鯨現身,但背後有段不為人知的故事,讓抹香鯨與布氏鯨交換了,一段臺博館與抹香鯨的故事,雖然擦身而過,但依舊美麗,一週年的土銀讓我們來看看這段故事,下次來到臺博土銀展示館時,看著布氏鯨骨格標本,也許你也能說出一段屬於這裡的故事。
 

國立臺灣博物館展示企劃組   陳碧琳


美麗的插曲-布氏鯨

  2006年確定設置臺博館土銀展示館後,臺博館就積極構思展出大型自然史生物的目標,彌補過去本館缺乏單一大型展場的遺憾。除了已經滅絕的古生物,也希望納入臺灣現生以及海洋哺乳動物,建構一個可以觀察臺灣在地球的生命史詩。今天我們到展場大廳,抬頭可以看到一隻從遠從臺南來的布氏鯨,帶領其他九隻臺博館小鯨豚共同飛躍空中。而這隻布氏鯨其實是個意外的插曲,原本那個位置要吊掛的是一隻14米長的巨大抹香鯨,比目前11米布氏鯨更加巨大雄偉。臺博館特別經過2年的協商與製作,完成一隻巨大抹香鯨標本,在本館短暫展示後,與土銀展示館擦身而過,失去一覽巨大展場中的超級抹香鯨身影。


   那隻與土銀展示館擦身而過的超級抹香鯨,背後有許多小故事,比方為什麼臺博館會接觸到那條遠在臺南且埋藏將近2年的抹香鯨,而後來花了2年的時間費盡心力處理,又為什麼變成展示布氏鯨。在2007年到2009年間從接觸、標本建置與展示,臺博館有點像是經歷了一場詩意又神祕的意外。

工作人全副武裝防臭開挖裝
 話說臺博館本來就典藏許多動植物標本,特別是體型較小的完整鯨魚,但就缺少完整的大型鯨豚骨架。2006年底土銀正式動工,為了配合長40米、寬15米、高10米的氣派營業大廳,我們苦惱標本不夠壯觀,就是這麼巧合,在網路看到臺南縣地方新聞有一則報導老翁托夢的趣事,內容大約是臺南北門鄉有位漁民夢到海邊有個老翁托夢要出土,鄉民認為是一年多前掩埋在線頂(外傘頂洲)的那條大鯨魚要出土,奇事上了地方版新聞,再展轉傳到臺北。然後我們開始搜尋這隻海翁(鯨魚)的背景,發現牠是2005年冬天自外海漂到臺南北門海濱的一隻巨大抹香鯨,估計有50噸重,因太過巨大與環境惡劣,在拉斷一條纜繩後,臺南縣政府決定就地掩埋,成為當地重大新聞事件。又那麼恰巧,臺博館跟臺南縣政府經常有合作,包含當時在臺南縣左鎮的展覽交流,經過一番聯繫,臺南縣政府農業處保育科表示該鯨魚確實掩埋當地,並支持臺博館挖掘與製作標本永久展示的構想,也就是臺南縣政府同意贈送一隻掩埋的鯨豚給臺博館,而臺博館獲得一個機會從挖掘、清理、標本製作與展示,完整整合在一起,現在想起來都覺得有點神奇。

第一塊鯨骨出土了!

鯨脊椎骨-好似龍脊







越來越多鯨骨出土


 
仔細的編號


 

鯨骨排排坐

 臺博館透過縣政府、當地村里長與臺南鯨豚人士的引介,多次勘查埋藏位置,並確認執行方案與發包徵求執行單位進行,一切美好的事情就緒,開挖工作準備開始,突然爆出地方人士反對,北門鄉公所與縣議員前往臺南縣政府協調不成,臺博館、臺南縣政府及北門鄉各地方組織代表展開數次協商,臺博館本於文化資產研究與公共化並不違背下,願意在本館展示後,永久保留臺南縣北門鄉,當時尚有當地南鯤身代天府爭取鯨留代天府以發揮加乘效應,但永隆村村民強烈抗議,要求均衡發展而傾向鯨留永隆,當地士紳臺灣烏腳病之父王金河醫師也表達支持臺博館跟永隆村民,臺博館突然捲入地方不同勢力,而永隆村恰有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設置,該處處長表達善意,表示願意編列經費預算給抹香鯨一個長期安置的家。此事經過數十個單位召開多次會議,就以臺博館、永隆村民、雲嘉南濱海國家風管處為意見決行。臺博館從館長、秘書、展示企劃組、典藏管理組和研究組等多位同仁,彷彿經歷了一場豐富的抹香鯨歷險記,也見識到了地方居民捍衛地方價值的努力,為了解決原本的土銀展示館需要,最後跟鯨豚達人臺南成功大學王建平教授商借了一條布氏鯨展示,也就是現在的樣子。


臺博金色海岸展場

抹香鯨頭骨

  
 今日望著土銀展示大廳天花板的那條布氏鯨,便會不自覺想起這段神奇又有趣的歷史,所以各位如果有機會到臺博館來看到這條布氏鯨,可以想像一下,體積大1/3的抹香鯨在現場會是如何的壯觀,而各位如果有機會到臺南市北門區(前臺南縣北門鄉),別忘了到雲嘉南風管處遊客中心欣賞那隻游不進土銀展示館的抹香鯨,以及參觀一下臺灣烏腳病之父王金河醫師捐贈的烏腳病醫療紀念館。


游不進台博的抹香鯨



參觀資訊:



土銀展示館
地址:臺北市中正區襄陽路25號
電話:02-2314-2699(服務台)
開放時間:週二-周日,10:00-17:00
票價:全票20元 半票10元

2011年2月15日 星期二

土銀展示館週歲慶專文-土銀展示館的建築式樣

臺灣博物館-土銀展示館滿週歲了!
土銀展示館經長達3年的古蹟修復,終於在2010年2月開館,無論是令小朋友興奮無比的古生物大展,還是美侖美奐的古典建築、甚至是精采絕倫的金庫大歷險,一年以來受到許多大朋友/小朋友的喜愛,許多民眾在土銀展示館創造他們的回憶與故事,這是一棟老建築,一幢美麗的老建築,關於它的建築樣式總是引人好奇,大圓柱、女兒牆怎麼就是與週遭新穎的大樓格格不入,但它訴說的是它的故事,屬於它興建年代故事,土銀週歲慶專文帶我們細細品味這棟老建築吧。



國立臺灣博物館 展示企劃組研究助理 林一宏

土銀展示館的前身是銀行,銀行建築是日治時期才引進臺灣的嶄新建築類型。1920年以前的銀行造形各異,有法國文藝復興式樣的第一代臺灣銀行、也有安妮女王式樣的紅白相間外觀如店屋般的第一代日本勸業銀行臺北支店,外型多樣而紛呈。除了待客、辦公、儲金等機能要求外,在造形上也須是能令人信賴的穩固外觀。
第一代臺灣銀行本店(引自臺灣銀行記念寫真帖)
第一代日本勸業銀行臺北支店外觀,1923112開業(瑞穗銀行提供)





臺北市定古蹟勸業銀行舊廈,現為臺博館土銀展示館(林一宏攝)

座落在街角,兩沿街面分別設置8根及5根粗壯而緊密排列的圓柱,這種融合了西歐古典列柱與臺灣亭子腳的設計,給人強烈的視覺震撼,也適當地處理了市民通行與都市空間的課題;寬厚的壁柱與檐牆,配合柱頭、牆體、檐口及女兒牆上渾厚的裝飾紋樣,則表現昭和初期的日本趣味與洋風復古的「折衷」風格。





二代勸銀新建工程正進行鋼骨桁架吊掛及混凝土灌漿作業(引自土銀檔案,國立臺灣博物館典藏)

1930年代勸銀臺北支店的營業大廳(明信片,國家圖書館典藏)

女兒牆上採用二方連續的回紋串接一塊塊的方形凸雕,凸雕的內容以具象的玫瑰花飾及獅頭飾交互配置而成。柱頭則採用裝飾藝術運動(Art Deco)色彩的簡化、幾何圖形化的紋飾,與具象的獅頭形成鮮明的對比,極具特色。

  
女兒牆的獅頭飾與回(張恪鳴攝)
(修復前,張恪鳴攝)
 在室內的裝飾方面,營業廳牆面與天花交接的檐板採用90*100公分大小、二方連續幾何浮雕圖案的預鑄石膏飾板所組成,採45度斜面懸掛並以齒形飾及波浪紋框邊,飾板共有13種式樣,其豐富而精緻的線條與圖案,給人強烈明快的視覺印象,這是1930年代的臺灣建築中,藝術裝飾運動的代表性傑作。
 




勸業銀行臺南支店,今土銀臺南分行(林一宏攝)

1937年改建落成的勸業銀行臺南支店(今土銀臺南分行),也是採用古典列柱式外觀的銀行建築物,雖然外型看來與臺北的勸銀舊廈很神似,然而柱列較纖細、外牆則採用現場施作的洗石子裝修。
  整體而言,勸銀舊廈以古典系統的歷史式樣為主體、揉合現代設計中的裝飾藝術運動風格,屬折衷式樣建築。

2011年2月10日 星期四

Days at the Museum。100年大專生服務學習開跑

Days at the Museum,夢想在博物館工作


        99年開年以來,文建會所屬臺灣博物館設計新型態的大專生服務學習,希冀帶給大專青年學子百年傳統,全新感受的臺博式「服務學習」,透過不同組別的工作分工:導覽教育組、臺博部落客、展場研究組讓大學生體驗不同的服務方式,是一種「人」與「人」的服務。參與臺博館的服務學習,將可以深入暸解博物館組織與工作內容,而「你」可以為大家做得更多,不只是在掃掃地、澆澆花的服務學習,實際上場為大眾導覽、在展場服務間觀察觀眾行為、寫部落格文章,你將會有不同的體驗。



        就讓我們來看看大專生「服務學習」在服務什麼?學習什麼?看看99年10月/12月「畢業」服務學習生的分享吧!

梯次:9910
姓名:謝季帆
校系: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
組別:臺博部落客



            本學期的服務學習內容讓我印象深刻。有別於以往僅限於校區與周遭社區的公共服務,這次的服務學習讓我們有機會去平常較不會接觸到的服務領域。博物館公共服務分為三大類,而我當初是選擇了部落客組。因為是第一次來到並參觀臺博館,而且又對文字傳達有興趣,所以想藉此機會把自己第一次所見所聞的新鮮博物展覽內容傳遞給大眾,讓大家藉由自己首次造訪的心得從中得到感觸,進而想親自前來臺博館一探究竟。


我覺得臺博館所辦的大專生公共服務計畫很有推廣性之餘也讓我學習到了原來服務學習的性質可以是這麼地多元,而其中不論是導覽、調查,或是部落格推廣,皆可以達到服務社會大眾,以及讓社會大眾了解台北政府原來有這些設施可以供民眾參觀及學習,並獲得樂趣。這些工作看似不相關,但是實際上卻都有公共服務的本質。如果沒有此臺博館的計畫,我可能也不會有機會去那裏,更不可能寫部落格告訴大家這些有趣的展覽與美麗的建築。後來部落格文章放上臺博館的網站後,我也以Facebook的連結連至文章以及官方網站,希望親朋好友有空也能到台博館走走。

                 


部落客活動紀錄
梯次:9912 姓名:王榕萱
校系: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
組別:臺博部落客

         寫了三個星期的部落客文章,中間紀錄和心得參半,現在記下服務學習的心得感想時,我已經有些分不清楚是在寫哪一份了。在最後一次服務學習時,頌儀姐在成果發表後說的一句話,我一直記得:「我在做的事其實是別人在做的事」,回想前幾個星期除了在家寫文章之外,每個星期六下午在臺博館有時加入導覽組的備戰,有時跟展場研究組討論參觀者的反應,穿梭在各組之間,我已經忘了自己原本身處何組,雖然說每一領域都只涉獵一點點,也無法真的從各組的實戰過程中累積實戰經驗,但是我喜歡我的工作,不用侷限於固定的範圍,體驗不同的工作,享受與不同人互動的過程,這樣豐富多彩工作內容才是我要的,而最後回到家,可以一個人安靜地細細的回想一天下來發生的點滴,看著照片回到過去那一瞬間的情境,再將畫面轉化為文字,為一天留下一份具體的存在證據。



       從大一到大三,這是第三次服務學習,同時也是個人最喜歡的一次。回想大一,服務學習是全年級統一打掃系館,是「服務」,但少了「學習」。升上大二,服務學習的內容是為銘傳國小的小朋友設計簡單課程,帶著他們過每個星期二的早自習。就內容來說,確實是需要用同理心思考國小三年級的小朋友需要什麼,更傷腦筋的是在缺乏與小朋友互動的經驗下,同時面對二、三十個小朋友,千奇百怪的狀況都有可能發生,最初的「教學導向」幾乎變成「保母導向」,每個星期二早晨簡直生不如死。終於來到這次的大三服務學習,雖然也是毫無經驗的嶄新初體驗,但是從一開始在偌大會議室的相見歡彷彿就被賦予了神聖的使命,每個人的工作有完整的規劃,臺博館獨特沉靜的氛圍鞏固了對自己工作的認同,頌儀姊不時的稱讚與建議也是一大動力,穿梭於人群與展覽間,有一種我確實在服務人群的存在感。除此之外,從第一次踏進臺博館開始,就發現臺博館的保全都特別的友善,有時只是微笑點點頭,有時是隨意地聊幾句,就只是這份親切感就能覺得窩心了。



      這次服務學習特別不同於前兩次的一點是能夠認識來自不同學校的同學。雖然部落客組屬於個體工作戶,但是在各組間串門子時還是有很多機會與來自各方的同學交流,在工作時也沒有學校之分,只有共同的使命。在服務學習結束之後也能透過facebook繼續保持聯絡,這次服務學習帶給我的不只有服務和學習,還有友誼。

                 

梯次:9912
導覽教育組活動進行
姓名:張文齊
校系:臺北教育大學自然教育科學系
組別:導覽教育組


  這次為期四週18小時的服務學習,我真的覺得印象很深刻,以前去臺博都只是老師帶隊的校外教學及參觀,真的沒想到有這一天能夠為「臺灣博物館」這個單位服務。第一週是大家最生疏的時候,大家分別自我介紹,也認識了一些臺大生科和耕莘護專的學生,大家也都滿好相處的,最重要的事是第一週有做服務工作的分組,總共有「臺博部落客」、「導覽教育」、及「展場教育」,在幾經思考之後,我被分配到了「導覽教育組」,也是最適合我及我最喜歡的工作,想一想,我從來沒有試過導覽,也就是解說員的工作,而之後也有一位先生在為我們導覽,目的是讓我們學習如何導覽,對小朋友、大人都一樣。這或許對我來說也是個嘗試跟很好的學習機會。


  第二週的工作就更好玩了,原本計畫中要進行恐龍彩繪蛋的活動,但後來突然改變行程了,那就是導覽教育組的要帶一群小朋友進行「公園尋寶記」的活動,遊戲玩法就是要帶小朋友去二二八公園,服務人員放了很多的動物解說牌,我們必須帶著小朋友一一寫下動物的名字,在完成解說牌上的問題,我們也要幫他們一起解決問題,包括該動物屬於什麼類、牠們會不會生蛋之類的題目。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朋友們都很急著要到下一個牌子,完全不理我們,顯見他們對問題的求知慾非常高,也有可能是因為小禮物的誘惑,哈哈!我永遠記得回來簡報室的大家,幾乎都睡著了,後來我也累得受不了而睡著了,但是小朋友們真的都很可愛,也都很聽話。


  來到第三週是另一個小姐來領導我們,我們導覽組的首先分配導覽範圍,我是分配到第一站,是關於地球的產生、演化、生命的起源等。然後那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開始研究如何導覽,如何用成功的方式使聽眾能持續聽下去囉!第三週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試著導覽給那位小姐,導覽完他會分別給我們一些意見,以作為最後一週正式導覽給聽眾的參考。


  終於到了最後一週,我們在正式確認做好準備之後,開始了正式導覽,真的好緊張喔,擔心隨時會出錯的感覺,而在我導覽的時候我看到大家都滿專心的,有小朋友也有大人,讓我感到放心跟開心,而過程中也有給小朋友一些有獎徵答,看到小朋友開心的模樣,我們也很高興,而且大家都說我導覽的很好,感覺台風很穩,就算說錯也不會慌,好爽喔!接著開始聽大家的導覽,其實我覺得大家都導覽的不錯耶,都是做足準備才出來,可見大家都把這件事看得很重。而最後的結尾就是到簡報是做一個彼此的經驗分享,及領取我們的服務證書,為這次的服務學習畫下一個完美的句點。對於這次的服務學習我真的滿開心的,有交到別校的朋友、也有了第一次導覽的經驗,解說員工作真的滿有趣的,會很有成就感,但還是必須全副武裝、做足準備,才不會開天窗,希望如果有機會還能再嘗試導覽的工作,讚啦!

                
展場研究組報告

梯次:9912
姓名:周俐欣
校系: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系
組別:展場研究組 






  這次去台博土銀館服務,老實說比預期來說學到更多東西,雖然這次我並非是擔任導覽組的服務人員,所以無實際的現場導覽,但身為研究組的人員,需要有敏銳的觀察力,觀察周邊人的行為、舉止、言行…等,也透過自己的觀察,從中學到很多東西。


這次的服務學習應該是我從以前國中到現在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次,以前的服務學習常常是擔任維護展場、維持秩序的志工或整理資料,雖然是一件非常輕鬆不費多少力就可以取得認證時數,但服務完後常常覺得相對的空虛,沒有學到什麼東西,感覺有點囫圇吞棗、應付了事的感覺,可這次去臺博館服務,是我第一次和許多不認識的同學一起服務學習,感覺特別得新鮮,而且來自不同學校的同學,思想和想法皆不同,所以在分組討論、思考和進行實驗時,常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而這些意想不到的結果往往使我們的研究更多樣且豐富。


而這次我們所研究的題目就是觀察導覽員和民眾之間的互動,瞭解不同年齡層需要怎麼樣的導覽方式,才能符合他想要暸解的程度,因此觀察導覽員的導覽方式和民眾的反應成為我們研究組的首要任務,雖然觀看不同導覽員們的導覽方式是我們必須且必要做的研究行為,但在從旁觀察的過程中,我也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很多東西,暸解到真的是「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導覽員看似幾分鐘的導覽,往往需要耗費他們好幾倍的時間去做蒐集及準備,再加上要應付民眾有可能不定時丟出的疑問,導覽員往往需要不斷吸收知識去增添自己的資料庫,才有足夠的資料為民眾解惑,而且民眾往往會把導覽員「神」格化,認為導覽員應該甚麼都懂,我提出的問題,他們應該都可以給我滿意的答案,因此,為了滿足民眾的求知慾,導覽員真的是好辛苦喔!想到以前我也把導覽員視為應該甚麼都會的電腦,就覺得很對不起導覽員,尤其看到這次導覽組的同學現場導覽,看他們準備的那麼久,只為了一個15分鐘的導覽,就覺得導覽真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做為研究組的我們感覺好像只是小菜一碟似的,雖然資料量很難蒐集,但至少沒有要在眾人面前一對多的講解、報告,感覺自我恐懼感沒有導覽組來得大。


 雖然比較不恐怖,但在蒐集、整理資料上真的花蠻多時間,學到了許多資料整理的技巧,尤其在設計問題題目上,如何設計出有效的問卷?如何才能使觀眾在填問卷時不會有模棱兩可、答非所問?這些都是對我以後在做報告或專題時,更有經驗在做這類的數量分析,也更有自信在做這類的研究,這次的服務,不僅使我增廣見聞,更有總讓我滿載而歸之感,令人非常印象深刻。

2011年2月9日 星期三

臺博館法國文化饗宴,巴爾札克特展3月開跑

     臺博館法國文化饗宴 巴爾札克特展3月開跑

自由時報-電子報 【2/8 11:46】




        時尚之都」法國從19世紀開始,文學、藝術、戲劇、音樂等開始蓬勃發展,至今已成為人人嚮往的藝術殿堂,為配合「文學拿破崙 — 巴爾札克特展」,國立台灣博物館今年特別邀請多位專家學者,將於3月開始為民眾解說法國昔日的文化風貌。


    想知道法國如何從革命中,去除獨裁的貴族勢力,並演變成現在的拜金天堂,國立台灣博物館目前為搭配「文學拿破崙—巴爾札克特展」,邀請全台一流的法國文學專家,為民眾解析,法國經濟、流行時尚、獨特的法式幽默及各種的人文風情等,並從這位擅長描寫法國社會百態、作品有「法國社會百科全書」之稱的大文豪「巴爾札克」的筆端出發,從不同角度,進行一場19世紀法國文化饗宴的全方位體驗。

   這場講座每場僅邀請70位民眾參加,網路開放報名僅40位名額(活動報名)_,另外的30位名額則是接受現場報名,由於名額有限,主辦單位呼籲民眾要搶要快,有興趣的民眾可上國立台灣博物館的網站,另外,若全程參加此次講演,每場次可獲國立台灣博物館的學習認證2小時。

最新留言

追蹤者

搜尋此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