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大展】
展示的誕生―從臺灣人類學百年特展出發
文 /呂怡屏 臺灣百年人類學特展策展團隊 圖/呂怡屏.陳碧琳
人類學家的足跡.臺灣百年人類學特展 |
當你想到「展示」這件事時,心裡想到的是什麼呢﹖是物件之美、製作之精緻程度,或是展示設計的手法呢﹖每位觀看者因其不同的知識背景,有不同的展示發展方式、內容的想像和期待。然而對於策展人來說,每當提到「展示」工作時,浮現於腦海的大多是要用什麼故事和物件來說明一個(或多個)抽象概念。
![]() |
右翼展場―臺灣人類學發展史
|
慧心巧手做展示
一檔展示的推出,必須有展示策劃者Curator、展示設計者、文物維護者等不同專業工作者的同心合作。展示架構的討論是所有工作的源頭,在不斷地表述、討論、修改過程中展示主題逐漸鮮明成形。這次以臺博館為巡迴首站的「人類學家的足跡:臺灣人類學百年特展」,即以研究者為主軸,探看各研究單位於各個時期的研究取向重點,介紹人類學家進行研究工作的方法和人類學家關心的議題。
決定了展示主題之後,如何設計、運用空間,以及展場佈置也是不容輕忽的大工程。為了與社會大眾分享百年來的研究成果,這次展示各個博物館精銳盡出,特別展出了安陽考古成果、日治時期蒐藏和需要六名壯漢才抬得動的阿美族祖祠屋柱等珍貴文物,因此物件的定位也考驗著維護人員的體力和耐力。
![]() |
搬運阿美族祖祠屋柱 |
文化多樣性與傳承
人類學是研究「人」的學問,探索、解釋各種時空中人類社會文化現象的學科,藉由具體的物件、文化習俗和社會組織,發掘潛藏於背後的抽象文化意涵。不同時代人類學被賦予不同的社會意義。臺灣人類學研究的取向,從十九世紀末期物質文化研究,例如曾任職總督府博物館(臺博館前身)的森丑之助;至1970年代邁向多元社會的整合型計畫,如張光直先生主持的濁大計畫,研究者的觀照從一個族群的民族誌描述,擴大至人與環境的關係、自然與人文的對話,開啟了有關地域社會的討論。
人類學是提供我們認識不同生活文化的窗口,如何善用人類學田野調查方法,促進文化間的相互理解與尊重,是第二部分展示的重點。藉由二十世紀初期排灣族五年祭的影片可以比較古今文化變遷;當代紀錄片則表現近代生活中傳統文化的處境和轉化。
日治時期的田野錄音
如此繽紛多樣的物件之美和隱喻的象徵意義,都包含在今年開展的臺灣人類學百年特展當中,藉由每一個轉換的場景、發揮多一點想像,讓文化的創造力和精隨躍動在每位參觀者的腳步與轉身之間吧。
![]() |
森丑之助與臺灣原住民物質文化蒐集
|
日治時期的田野錄音
展示的第三部分選擇了五個主題介紹人類學研究關心的議題。站在面具牆的前方,除了形色各異的面具,你是否能感受戴上面具之後一種身分或心境的轉換﹖你可知道展出物件的圖樣或器物的形式其實隱含各種分類概念和象徵﹖而家屋展區入口的那扇門,是否引領你進入特定人群對生活中的神聖與世俗空間呢﹖
變身的祕密―面具展區 祖先的居所―家屋神聖空間 |
展覽資訊-「人類學家的足跡-臺灣百年人類學特展」
展覽日期:2011/10/18-2012/3/11
展覽地點:臺灣博物館101.102展場(臺北市中正區襄陽路2號)
展覽時間:10:00-17:00(每週一/除夕/大年初一休館)
服務電話:02-2382-2566(本館服務台)
票價:全票20元/半票10元(一票可參觀兩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您喜愛臺博部落格,歡迎您與我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