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7日 星期二

【綠情報】五個成功利用科技來保護瀕臨滅絕動物的方法


【綠情報】
五個成功利用科技來保護瀕臨滅絕動物的方法

編譯:翁菁邑、簡竹聆

透過科技保育瀕臨滅絕的細紋班馬
雖然有許多人認為,我們對科技的過度著迷是造成環境污染與破壞的主因之一。但其實在保存物種和保護環境的大事上,科技仍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treehugger.com就舉出了五個將科技應用於拯救瀕臨滅絕之物種的例子。

(一)開發可分析大量且複雜資訊的軟體以拯救瀕危的斑馬群

 全球僅存2500隻野生族群的細紋斑馬Grevy's Zebra,被列為瀕臨絕種的高危險群。要為牠們設計一個完善的保育工作,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但IBM認為可以運用一套軟體作為基礎概念解決這個問題。他們研發了一套新的預測分析軟體,讓Marwell Wildlife可以使用這套軟體來收集大量且複雜的資訊,譬如:遊牧民族們對於斑馬的看法動物的群落在哪、為什麼牧民們要狩獵斑馬、從藥品的使用到教育水平等等,任何的一切都將影響他們的決定:決定要重點實施保育工作的核心區域。像這樣一個高科技的軟體,就可能成為未來保育細紋斑馬的關鍵。

(二)使用"Fish & Chips"標籤技術拯救瀕臨滅絕的黑鮪魚

 毫無疑問,我們之所以能在這片大海中濫捕,其主因便是「科技」。以致於我們越來越容易精準地找到魚的位置、圍住牠們、將牠們拖上甲板甚至是送入浮動工廠中加工。魚兒們似乎一點機會也沒有,可以對抗我們和科技。
 Barbara Block,就職於斯坦福大學霍普金斯海洋站(Stanford's Hopkins Marine Station)並且與蒙特利灣水族館(Monterey Bay Aquarium)擁有合作關係,是標記黑鮪魚並且密切追蹤牠們動向的其中一位要員,在廣大的大西洋關切著他們的動向,並致力於保護牠們遠離饑餓的生魚片愛好者。藉由這樣一個標籤和追蹤他們的計畫,我們可以觀察其遷移的路線和產卵的地點,靠著這些資料,就可以決定該以怎樣的標準讓那些漁夫們進行自我管制,這樣黑鮪魚就能存活,且很有希望能回復以往的數量。

                                      

Barbara Block: Tagging tuna in the deep ocean


(三)機械鹿(Robotic Deer) 能否抓住那些擴大物種危機的偷獵者呢?

 這裡有個不用去保護那些瀕臨絕種的物種,就能達成保護目的之想法。機械鹿已經被用來抓那些在狩獵季之外,還將槍口瞄準著鹿的盜獵者一段時間了;這麼做非常有效率。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指出,盜獵者變得更為謹慎,不僅是因為害怕被捕,事實上更因為如果他們被抓到,會因為自己的行為站不住腳而被羞辱。
如果這種方法真的能那麼效率的逮捕偷獵者,不知道將此種機械誘餌的方式用於其他物種,是否也能有效的影響到其他們的狩獵者。甚至可以在誘餌中放個相機,這樣便可以記錄盜獵者的臉或是其他特徵,並迅速將內容傳至附近駐紮在安全距離外的野保人員。倘若不考慮費用和維修上的困難,這樣的一個方法或許也可以成功地用在大象和老虎身上。

(四) 科學家使用DNA密碼追尋魚翅的來源

請拒吃魚翅!
 為了魚翅而獵捕鯊魚,是造成這種海洋中最重要的生物之一消失的主要原因。鯊魚是位於食物鏈頂端不可或缺的消費者,就如同狼一般,在捕捉受傷和生病的獵物同時,可以令獵物的族群留下強壯的成員。所以擁有越多數量的鯊魚,生態圈就更能保持良好的狀態。然而,魚翅湯和其他鯊魚產品,都意味著每年有將近80萬隻鯊魚死亡,想追尋魚翅來源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不過,現在有可能了!

 一個由大學的海洋保育研究所的科學家們所領導的團隊,發現灰色真鯊和短尾真鯊(這兩者都因魚翅而被濫捕,其中灰色真鯊更是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瀕臨絕種的高危險群),有著明顯的群落,分別住在海岸線上不同的區域。研究者可以藉由仔細觀察魚翅DNA中獨有的「地域密碼」,準確地指出這隻鯊魚屬於哪一個族群,以利追蹤可能的狩獵者。然而,不同種的鯊魚有不同的迴游和生產習性,這樣的策略並無法追縱所有的魚群,僅能對於部分居留於某些特定地點魚種進行偵測。但這項發現,依然為許多現今的保育工作帶來一份希望。

(五)建立生物DNA數位條碼以保護瀕臨絕種的生物
瀕臨絕種的象群 <Purestock in the wild 版權台博所有>

 將全世界生物的DNA進行數位條碼化,可以保護他們免於非法獵捕或過度獵殺。”The International Barcode of Life”計劃(簡稱iBOL),是基於每一個物種獨特的DNA配予一組特殊條碼,如此一來,未來每個人都可以藉由特殊的掃描器進行判讀,然後快速且正確的知道他們所面對的是什麼物種,並且可以做到食物市場供給的監督,將市場上販售的瀕危生物資料傳回。iBOL自認這是一個有史以來最大的生物多樣基因資料庫,而且是開放性質的網路資料庫。
 經由非營利計畫的參與,截至目前已經建立87,000種生物DNA條碼,並且有超過25個國家共同參與建立,期望在2015年能達到50萬筆資料。相信經由這樣持續追縱動物產品,能強化關於銷售或非法貿易這些動物的法律,並藉此來保護動物們免於滅絕。
 
上述只是部份案例,還有更多科學家和研究者,利用科技改善我們對於保護動物的認知,以及努力促進保育行動的進展。從智能項圈和小動物用的攝影機等這一類的技術,我們都可以看到,科技其實和生物站在同一陣線。但使用科技的人類呢?

原文連結:http://www.treehugger.com


視覺設計:華家緯

「享綠生活」是一種重新定義的美好生活,也是一種對建構理想環境的實踐。這樣的生活:樂觀、積極,對土地和人群充滿感情,注重生活與環境的和諧,肯定個人的行為能友善地球與人類社會,並在實踐中得到滿足與成就感,因而對未來充滿信心。這不只是行動,更是根植於探索當代生活本質的思想哲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您喜愛臺博部落格,歡迎您與我們分享。

最新留言

追蹤者

搜尋此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