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30日 星期四

【NTM爆料】伊人衣事:大時代的女性容顏


【NTM爆料】伊人衣事:大時代的女性容顏

文/葉怡芯 圖/國立臺灣博物館教育推廣組

一件旗袍一個故事,旗袍能夠道盡一段現代史。

六月初夏,百貨的櫥窗早已換上質輕飄逸的洋裝,雪紡、棉質、針織勾花、蕾絲布、印花等等讓人眼花撩亂,衣服已經脫離了早期蔽體的功能,成為美學與社會變遷的重要研究指標,乃至於個人表現其個性與品味之處。然而,在尚未引進洋裝的年代,當時的女性穿著怎樣的服裝?又從何處可以發現時代與風尚變化的脈絡?透過國立臺灣博物館的「旗麗時代」特展,邀您一睹旗袍的百年風華,也一窺衣著的背後,動人的女性故事與家族記憶。
國立臺灣博物館收藏的旗袍
旗袍這個展覽當中,跳脫了一般想像,不僅只是貴婦千金的華服、喜宴的新娘裝與婆媽裝,更是融入了一般常民生活,和柴米油鹽醬醋茶共伴。展場入口的照片讓人印象深刻,原來旗袍不只是正式服裝,也可以是勞動女性的工作服裝。旗袍捐贈者當中的鄭邵令真女士,一生當中穿過無數的旗袍,在日常生活起居當中,都不離旗袍;吳舜文、張維禎、辜嚴倬雲女士也穿著旗袍在女性受教育、工作較不易的年代中,在各個專業的領域,找到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因此,旗袍的各種可能性,都在「旗麗時代」時代中被重新演繹,重新發現旗袍背後各個世代女性的美麗、自信與從容。

旗袍演繹各個世代女子的故事


在展覽當中除了透過旗袍樣式的變化,來了解時代變遷與社會風尚外,也有製作旗袍師傅的工匠技藝介紹,一件旗袍的構成元素,除了師傅獨到的品味外,布料、花扣、滾邊、領襟花樣等等的小細節,也是相當細膩且考驗技藝的環節。除此之外,更可以在「旗麗時代」看見這些不同時代女性的縮影,以及旗袍在她們人生各階段當中所詮釋出的女性樣貌,更重要的是她們的故事,以及母親與女兒間的緊密連結。在此時,旗袍已經跳脫了服裝功能、變遷證據,乃至成為一種傳承與情感凝聚的象徵。無論是黎哈君奇、郭譽琪、黎明柔三代的旗袍與家族故事,或者周鄭粘與周緩母女兩代間的傳承,讓我們從旗袍本身出發,在欣賞物件之美的同時,體悟旗袍背後不滅的親情與跨世代傳承。
旗袍上的花扣,屬於另外一個構成元素
手作旗袍是一門藝術與技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您喜愛臺博部落格,歡迎您與我們分享。

最新留言

追蹤者

搜尋此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