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6日 星期三

和這座島嶼共生──參觀《采田福地 平埔傳奇》

國立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系-任立容 報導                        99/03/27(六)

「內山生番,居深山窮古,人跡罕至……茹毛飲血,裸體不知寒暑……」這段文字是形容清領時代的台灣原住民,也就是當時的「生番」。這是臺灣博物館的《采田福地──臺博館藏平埔傳奇》特展裡面展出的一幅畫卷,上面描繪了許多當時清朝官員看到的台灣各地的原住民的圖像,旁附文字敘述。

   臺灣博物館在這段期間不只展出了平埔族的許多文物,也同時在三樓設有《太陽之子──當神話傳說遇上排灣族》特展,似乎想要強烈地告訴我們:這是一個你應該要知道的文化。台灣的原住民屬於南島語系,位於世界南島語系分佈地區的最北端,目前更是學界認為的南島語系的發源地,台灣的平埔族和高山族使用的語言,和東南亞以及太平洋島嶼上的許多國家使用的語言是可以互通的,南島民族可能於公元前八千年移民來到台灣,再從台灣藉由航海的技術進步而擴散到四周的島嶼。因此,台灣的原住民是帶有古老悠久的血統,在歷史的演進中和進了許多外來航海探險民族的基因而演化至今,甚至早於漢族,但是在明清或之後的統治者眼裡,卻是一個野蠻未開化的族群,是尚未受到教化的「生番」。



   這次的展覽名稱「采田福地」,別名竹塹社公館,位在新竹縣竹北市,是臺灣原住民竹塹社祭祀祖先與祭祀福德正神的廳堂,在這次的展覽中,我們先看到史前時代的龍門遺址出土的陶罐和貝殼貨幣,並且有證據顯示龍門文化和後來的原住民有地緣和血緣上的關聯,接著看到台灣平埔族的傳統紡織和器具,有非常原始的、象徵母系社會的圖騰,還有打獵的圖像記載。看著這些古時候遺留下來的文物,我們很難想像這是現今與我們生活在一起的原住民,反而會有一種距離感,彷彿那是一個很久遠的文化,一個很古老的社會族群。


  看到後面的展品,我就明白為什麼會有這種疏離的感覺了,在樸實的文物之後,緊接著而來的是不同時期的外來統治者和原住民接觸、教育、管理甚至另他們改變居地的過程紀錄,有制定文字以試圖「教育」他們,和他們訂定契約交換土地,後來用泥土堆成的丘陵「土牛」來劃分漢人和原住民的居住地,漢族或是荷蘭人、西班牙人用各種方法「開山撫番」,讓他們逐步喪失自己的文化,變成受到漢化或是西化的「熟番」,或是躲進更人跡罕至的深山,與世隔絕,才能繼續保有和大自然和平共處的權利。


而《太陽之子》的展覽則是更充滿遠古的神話色彩,高山族是一個尚未被世間的主流文化(在當時是漢文化)過度稀釋的族群,直到現在還保有許多非常有特色的傳統風俗和節慶。展場展出了排灣族神話中各種顏色的珠子(有出現在電影海角七號的情節中),象徵的不同意義,還安排了錄音播放的排灣族神話故事,提供一個有別於《采田福地》展覽、有著奇幻色彩的空間讓來參觀的大人小孩們遊樂。


隨著社會的進步,台灣最需要的族群融合和和諧逐漸往好的方向演進中,我們越來越願意走入田野間,感受蒼翠的山嵐以及隱藏在落英繽紛之間的那一些不同的族群,我們願意體驗原住民的生活並且給予他們在社會上更多「相對公平」的條件,鼓勵他們一起參與官方的民主政治,但是我們能不能夠屏除自己的「外來統治者」的心態,更試著融入他們的社會呢?強權和弱勢在這種時候總是分得一清二楚,而很遺憾的,我們大多數的人卻是都站在強權的那一邊。要怎麼和他們相處、為他們著想、整個社會一起獲得向上提昇和進步,比起推論和邏輯,真誠可能才是最重要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您喜愛臺博部落格,歡迎您與我們分享。

最新留言

追蹤者

搜尋此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