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6日 星期三

鎖住歷史的印痕──造訪土地銀行金庫

國立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系-任立容報導                  99/03/21(六)

這次我們造訪位於土銀展示館一樓的金庫展示區,應該很少人這輩子有進過銀行金庫的體驗,大多數的人只能偶爾從好萊塢電影裡面略窺一二,只依稀記得金庫有一道非常厚重的門,一個很大的把手,好像要花一個禮拜的力氣才能打開的氣勢,這是我們對金庫的印象。這次,重新整修完工的古蹟──土地銀行開放了日據時代使用的金庫讓民眾參觀,真是一個難得的好機會,讓我們快點進去吧!




















金庫的參觀證很特別,是一張作成存摺樣子的卡紙,在金庫的門口有一個補摺機,把這「張」存摺放進去之後,就會打上入館日期,可以帶回家留做紀念!

金庫的門果然非常厚重,而且還用玻璃圍了起來,因為是古蹟的關係。我們可以從門的內側看到精巧的鎖的配置。

置身金庫內部,很容易讓人有回到過去時代的錯覺,因為所有的陳設、燈光、連空氣中的塵埃都透著歷史的氣息,好像一百年前的空氣就凝結在這了,仔細看下去,發現櫃子裡滿滿都是日據時期的帳本、地契,似乎從臺灣光復之後,日本人瞬間撤退,人去樓空,留下一個空蕩蕩的房子,和滿室的銀兩紙鈔,到現在都沒有動過一樣。事實上可能是經過土地銀行館方和臺灣博物館的刻意維護和重建,這些微小卻用心的細節處處可見。
       
 
 
現在的台北市,蓋上許多西化的建築和交通建設之後,已經很少有日據時代留下的痕跡了,當時是經貿、政治中心的台北,如今只剩下博愛特區,不管是總統府,土地銀行,北一女中,都還有濃濃的「天皇」氣息,雖然異族的威權統治已經不復在,但是日人的習慣、意識形態和做事風格早就偷偷滲透進建築物的水泥鋼筋裡。一來到博愛特區,每一棟日據時代建成的建築都給人一種「紀律」、「絕對服從」的隱喻,現在已經是民主的社會,台灣人擁有令全亞洲甚至是全世界都羨慕不已的政治自由,這些古老的氛圍反而成為大家懷舊的對象。
 
製造貨幣的機器
舊時流通的貨幣
 
 
 
 
 
 
 
 
 
 
 
 
 

  從這張「兌付稻谷實物土地債券月報表」可以看到,似乎當時是有用糧食作物的收成來代替金錢的習慣?頗有中國古代,農人以收成的稻米繳納稅收的態勢呢,但是從上面的中文可以看到,這應該已經是光復之後的台灣了。
 
 
 
 
 
最有趣的就是這些鑰匙,上面用日文寫了各個部門的名字,「行員玄關」、「行員便所」,看著這些,以前銀行的員工上班的情形好像歷歷在目,充滿趣味。
 
 
 
 
 
最後,以這張令人印象深刻的照片做結,仔細比較之後就會發現,右邊是原文,左邊則是後來的人用中文重複說明,都是在告訴看到的人「請隨手關燈」,這是否表示右邊的這張紙條是從日據時代一直留存到現在的?不禁要讚嘆土地銀行保存古蹟的功力。


這一次的參觀給人豐富的收穫,這是我第一次踏入銀行金庫的內部,而且還是一個充滿歷史價值的金庫,許多陳舊的東西在裡面蘊釀成了價值無限的寶藏,時間磨去了殖民記憶中殘酷血腥的一面,留下的盡是文化和風俗的融合,我們這塊小小地土地,在經過了這麼多風風雨雨之後,血緣和民族的基因不斷融合,終將創造出對逆境的適應力最強,對新的事物接受度最高,最自由又最堅韌的社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您喜愛臺博部落格,歡迎您與我們分享。

最新留言

追蹤者

搜尋此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