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5日 星期三

到底是蛇麼?認識雨傘節與眼鏡蛇

 國立臺灣博物館典藏管理組 助理研究員    林俊聰

 臺灣的毒蛇分屬於海蛇科、蝮蛇科及蝙蝠蛇科等三科,此三科蛇類的毒性各自不同,而人們最熟悉的雨傘節和眼鏡蛇就是屬於蝙蝠蛇科的蛇類。


蝙蝠蛇科為前溝牙蛇類,其毒腺位於上唇腺的後上方。毒牙直立且固定,大部分埋在齒齦內,位於上頜前方,具溝,有時溝緣會相接合而成管狀;頭部雖為橢圓形,但有劇毒,毒液屬神經性毒,會破壞神經系統,被噬者並不太痛,但卻會要人命。其臨床症狀如下:1.傷口不會很痛。2.視力模糊、嗜睡。3.語言不清、肌肉痙攣、行動障礙。4.呼吸困難、流口水、發冷或發熱。5.惡心、嘔吐、腹瀉。



一、本省單位毒性最強的毒蛇----雨傘節:

1.野外識別特徵:

屬蝙蝠蛇科的中型毒蛇,最大約可達170公分左右。頭呈橢圓形,具毒牙但很短,舌呈紅色至肉色;頭頸部為黑色,全身背面具黑白相間的明顯橫斑紋,鱗片平滑,有光澤背脊鱗較背鱗大且呈六角形;尾下鱗單列並未分裂。



2.棲息環境、習性:

雨傘節屬夜行性蛇類,分布於全省低海拔地區,目前數量尚稱普遍;出沒的環境非常廣,幾乎包括各類天然或人工的環境,尤其是靠近水邊的地方更是牠喜歡活動的地區;以兩棲類、老鼠、泥鰍等為食,另外蛇類也是牠的食物之一;卵生。

雨傘節性情溫馴,行動緩慢,並不太會主動攻擊人類。根據以前的紀錄,本種蛇類的咬人率在本省六種毒蛇中排行第三,致死率卻排第二,佔總死亡數的百分之18,但若以等量的毒液比較時,牠的毒性則為第一。



二、長相最兇的毒蛇----眼鏡蛇:

1.野外識別特徵:

眼鏡蛇身體粗扁,最大體長約可達2公尺,頭部呈橢圓形;體背面為黑褐色、灰黑色到黑色,頸部有一較寬的白色橫斑外,身上另有若干道灰白色或黃白色的較窄橫紋,有些個體這些窄橫紋並不明顯甚至沒有;當牠受到驚嚇,或被激怒時,頭和身體會豎起來呈攻擊狀,並擴張頸部使呈寬扁的「飯匙」狀,故又名「飯匙倩」,此時頸部的白斑便成為眼鏡斑,故名之為「眼鏡蛇」。



2.棲息環境、習性:

眼鏡蛇為日行性蛇類,但太熱的夏天時也會在晚上活動;眼鏡蛇在北部較少,中南部較為普遍,由平地到中低海拔山區都有,棲息的環境很複雜,以矮樹林、灌叢及水邊為主。食物主要為囓齒類、鳥類、兩棲類及蜥蜴類,有時也吃其它蛇類;卵生,每次約可產下9~20個蛋,孵化期間,母蛇似乎會在附近照顧。


在報章雜誌上經常可以看到印度的弄蛇人,以其特有的笛子吹著音樂將眼鏡蛇,從竹簍中緩緩引出,其實那並不是蛇出來聽音樂,而是晃動的笛子將蛇引出來的,因為蛇類沒有外耳,有些種類甚至連中耳都沒有,聽力非常的不好,只是看到晃動的東西,出來看看罷了。在本省咬人的排行榜上眼鏡蛇居第四名,致死率則排第三。

雨傘節黑白相間對比強烈的醒目顏色,強烈的警告著人們我是一條毒蛇。

眼鏡蛇擴張成「飯匙」狀的頸部,是將該部分的肋骨向外及後伸展而成,
所以這時候此部分會變得又寬又扁。





「橢圓形頭的蛇無毒,三角形頭的蛇有毒」,這是民間常聽到辨別有無毒蛇的方法,然而看看這張眼鏡蛇頭部的特寫,卻是標準的橢圓形頭,可知這句話是錯誤的,想要知道是不是毒蛇,最好還是認得牠比較保險。 (不在警戒狀態下的眼鏡蛇,是沒有「飯匙」的)

在臺博兩棲爬蟲展,還有許多兩棲類與蛇等你來探索與認識。


展期至100年03月13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您喜愛臺博部落格,歡迎您與我們分享。

最新留言

追蹤者

搜尋此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