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博珍寶】海中溫柔巨人-鯨鯊
文/國立台灣博物館 陳信鈞 圖/王頌儀 張哲維
土銀展示館新夥伴-鯨鯊剝製標本,白玉點點布滿全身,是個溫柔的巨人 |
不曉得最近來臺博館土銀展示館參觀的大朋友和小朋友們,
臺博館土銀展示館所展示的鯨鯊標本,是目前臺灣唯一一隻剝製標本,這隻鯨鯊在1970年代捕獲,立即被臺博館購入製成半面剝面標本,成為博物館展示和教育的典藏品,也就是現今大家眼前所見的標本。
鯨鯊俗稱豆腐鯊,人類濫捕之下面臨滅絕危機,為了保持海洋生物多樣性,讓我們保護牠吧 |
鯨鯊的體型,以漁民曾經捕獲記錄來看,體長可以達到20公尺以上,體重可能超過40噸。其生活範圍在南北緯30度以內的熱帶與溫帶海洋區域,是一種以浮游生物、小魚、頭足類為食的濾食性迴游魚類。1996年7月在臺灣蘇澳曾捕獲一隻雌鯨鯊,在其體內發現有300條的幼鯊,每條幼鯊體長約40-60公分,證實鯨鯊是卵胎生的動物。
然而,性情溫馴的鯨鯊被人類過度獵捕,數量急速減少,嚴重影響鯨鯊的族群繁衍與海洋生態平衡。根據海洋生物學家推測鯨鯊體長大約要到8-9公尺以上,年紀要到30歲以上才開始始有生育下一代的能力,也就是我們說的「轉大人」!但是,實際上在漁民捕獲的鯨鯊卻少有懷孕個體,推測鯨鯊的生育下一代的能力可能更晚,也可能懷孕率不高,引起海洋生物學者們的重視。
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在2000年,就因為鯨鯊被人類濫捕嚴重而將其列入紅色名錄中,屬於易受傷害(vulnerable)的物種。2002年11月在智利召開的華盛頓公約組織(CITES)第12屆大會決議將鯨鯊列入附錄二物種後,鯨鯊的保育才受到全球重視。而鯨鯊的保育,除了從生態平衡的考量,同時也因為這些大型魚類屬於食物鏈的最上層,往往在覓食的過程中受到累積性的汙染也最多,如果人們因為食物牠們的魚肉或鰭(即我們俗稱的魚翅),則人類就轉而將重金屬汙染吃下肚。所以,為了生態平衡和自身的健康,一起嚮應鯨鯊的保育工作。
我國在2001年7月建立鯨鯊漁獲通報制度,要求漁民捕獲鯨鯊須透過一定程序通報,藉以統計漁獲量及蒐集生物學資料。2002年7月起實施鯨鯊總捕獲量管制,逐年調降每年漁獲配額至2007年5月起全面禁止捕撈、販賣、持有及進出口鯨鯊。對於誤入定置網之活體鯨鯊,將以標識放流方式進行科學研究。
鯨鯊在分類學上,屬軟骨魚綱/鬚鮫目/鯨鯊屬。
【臺灣博物館-土銀展示館參觀資訊】
展覽時間:周二至周日 10:00-17:00
展覽票價:全票30元,半票15元(一票可看兩館展覽)
服務專線:02-23142699
【海洋台灣-生態保育特展】
展覽日期:100/04/27-100/09/12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本館G101 G102(臺北市襄陽路2號,228公園內)
展覽時間:周二至周日 10:00-17:00
展覽票價:全票20元,半票10元(一票可看全館展覽)
服務專線:02-2382256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您喜愛臺博部落格,歡迎您與我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