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6日 星期六

【2019世界閱讀日-精選圖書書評《紙上明治村2丁目》】

紙上明治村 (1)日本時代的建功神社
人類為什麼會希望保存老建築?又為什麼會希望不斷建造新建築?說到底都是為了生存所需,然而生存包含現實需求與情感慰藉等太多複雜面向,兩種意念不斷的拉扯,產生了我們所認識的人造空間環境。而有品質的老建築,在被賦予文化資產身分保存下來後,就必然具備「公共財」的價值與性質嗎?新建築被蓋出來後就必然能改善生活環境嗎?許多的問題答案並非正反分明,但時常在更多的討論產生前,空間早已不斷更替,永恆的變動才是人類在地球上創造的永恆不變狀態,而這本書蒐集、介紹這些曾經存在於世的臺灣建築故事,正是希望留下人類情感與記憶寄託的證明。

紙上明治村 (2)日本時代的彩票局
本書所介紹的臺灣建築多數皆已不存在,反映建築實難永存於地表的定律,而書中所挑選的案例,大多屬於公共建築,或是提供信眾使用的宗教建築,從設計到營造的階段,完全反映業主與設計者希望傳達的意識形態與匠心技藝,但是當這些建造給群體使用的建築落成並交給民眾群體後,隨著歲月累積、庶民生命經驗於其上,意義隨之由使用者增添賦予全新生命,以至於面臨拆除消逝時,反而時常由民眾發起保存運動,空間象徵意義的詮釋權移轉,從反映政府意志的教化意味,反身成為民眾對自身記憶的緬懷及捍衛。

紙上明治村 (3)日本時代的帝國生命會社舊廈
建築做為人類的生活器具,從來就不可能將其物質永遠凍結型態在某個時間點,即便保留下來指定為文化資產保存修復,也難以百分之百真正還原到某個年代,充其量僅能反映整修當下對於某個年代的認知、想像和技術回溯的掌握。保存老建築其實是個完全活在當下,忠實呈現「現時性」的行為,人類想要凍結某段時光與記憶,其實是一種違反自然法則的狀態──此心態包含對於過去的沉緬,以及對不確定的未來不信任的成分。然而這也是人類情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畢竟總有一些永恆的事物,如珍珠如鑽石般在歷史沙塵中隱約透露出人類文明的光芒,這本小書紀錄些許這樣珍貴的情感,也促使還沒完全消逝的珍貴遺產,能在這個世界上再留久一點,而面對不可避免的消逝,我們也能盡可能使過程更具品味。

紙上明治村 (4)日本時代的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廈


作者:凌宗魁、鄭培哲著
ISBN: 9789578630420
出版:遠足文化

圖文來源:凌宗魁提供

#NTM #臺博館 #2019世界閱讀日 #精選圖書書評 #國立臺灣博物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您喜愛臺博部落格,歡迎您與我們分享。

最新留言

追蹤者

搜尋此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