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5日 星期四

『臺博新知』:仿生壁虎足變身太空壁虎爪

仿生壁虎足變身太空壁虎爪將應用於太空(繪製者:王美乃)。


賴婉婷/國立臺灣博物館研究組
歐陽盛芝/國立臺灣博物館
李冬齡/美國馬里蘭大學植物學研究所博士
壁虎是小型的蜥蜴,古稱守宮,可在牆壁、天花板、甚至光滑的玻璃窗上靈活移動,即使身體與地面垂直在牆上或四足倒掛在天花板上爬行,也很少跌落下來。而在無重力的太空中想抓住旋轉或翻滾的物體難度非常高,科學家因此運用仿生壁虎足的研究成果開發出「太空壁虎爪」(gecko grippers),今(2016)年3月已由美國亞特拉斯5號(Atlas V)火箭搭載「天鵝座(Cygnus)」貨運太空船將實驗設備運抵國際太空站進行測試,以確定這種人造材料在太空中是否仍具有黏附能力,希望未來能開發出配備黏附裝備的機器人,進行收集廢棄衛星等太空垃圾、或在太空站外從事檢查和維修等工作。
 這項計畫緣起於美國加州史丹佛大學馬克克高斯基(Mark Cutkosky)教授利用壁虎足的特性所研發以矽氧橡膠(silicone rubber)製造的人造黏附裝備,他與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噴射推進實驗室(JPL)合作,在無重力的試驗環境下,已使配備小型黏附設備的機器人成功抓住並推移另一個重達400公斤的太陽能板機器人。

JPL工程師亞倫•帕內斯(Aaron Parness)又進一步利用克高斯基教授研發裝備的黏附原理和材質,2014年開發了具備150牛頓(相當於16公斤)黏附力的太空壁虎爪,並已完成微重力環境飛行試驗,成功抓住10公斤的立方體和100公斤的人,且經過超過三萬次以上的測試,證實即使在微重力環境中,人造裝備仍能維持強大的黏附力。2015年他另外研發出一種稱為「太空人的錨(astronaut anchors)」的手持式設備,設計有兩個握把,分為2.5x105x157.6x20公分三種尺寸,讓太空人推動錨上的配件貼近物體,可以將剪貼板、圖片等黏附在太空站的內牆上,也能輕鬆抓住或放開物體。太空壁虎爪也已安裝在配備有太陽能模擬裝置和散熱器儀表板的「狐猴攀爬機器人3號」(Lemur 3 climbing robot)雙腳上,目前正於微重力環境測試中。
這些太空科技應用最早源自於美國生物學家凱勒奧騰(Kellar Autumn)長年對於大守宮(Gekko gecko俗稱大壁虎)的研究,他於2000年時證實壁虎的黏附能力是借助於凡得瓦力(van der Waals forces),這種力量源於物體的分子間相互吸引,任何兩個物體接觸時都會存在,無論在極端溫度、壓力及放射線的條件下,都能保持極強的黏附力,並且不像黏膠會留下殘留物,也不似魔鬼粘需要配合沾附的對應表面才能運作,故極有潛力應用於太空站環境。
鉛山壁虎(Gekko hokouensis)又稱為守宮,足趾腹面有排列整齊的脊狀皮瓣皺摺,圓圈是右前足腹面放大(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博物館,歐陽盛芝重製)。


壁虎具有前後共四隻足,每隻足有五個足趾,足趾腹面有十幾道排列整齊的橫紋,稱為脊狀皮瓣皺摺。奧騰教授以光學顯微鏡觀察到這些橫紋上成排長著稱為剛毛(setae)的細毛,每隻足有約50萬根,每根長約30130微米,約為人類頭髮直徑的十分之一。若使用掃瞄式電子顯微鏡,則可觀察到每根剛毛末端再分叉成數百個突匙(spatulae),為直徑0.20.5微米(相當於200500奈米)的刮勺狀構造,狀似壓平的湯匙或炒菜用的鍋鏟,匙突頂端的匙突墊(spatula pad)會直接與物體表面接觸,由於匙突底部與剛毛連接,壁虎就是利用足趾腹面的這種特殊微結構將黏附力增強。
奧騰教授發現壁虎產生的黏附力能夠承載幾十公斤的重量,支撐一隻重量只有不到一百多公克的壁虎自然綽綽有餘。事實上,壁虎因為擁有百萬根以上的剛毛以及數量更多的匙突,牠們只用其中一部分就可黏附牆壁,甚至用單足就可支撐全身的重量,故可幾乎無視地心引力在天花板上自由地運動。他也發現壁虎足底能輕易脫離物體是藉由彎曲足趾從090度之間變化:夾角變小時,黏附力和摩擦力都會增強,可讓壁虎牢固地停留;若需要爬行時就將足趾向反方向彎曲至接近90度,便可在十幾毫秒內離開。
(以上新聞編譯自2015812日發行之加州理工學院NASA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News等)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向大自然借鏡:生物行為的科學解密」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歐陽盛芝/國立臺灣博物館
審校:歐陽盛芝/國立臺灣博物館
日期:2016/09/14
本單元學術名稱:生物醫農>動物學
標籤:仿生壁虎足變身太空壁虎爪
資料來源:
Landau, E. 2015. Gecko grippers moving on up. NASA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News, August 12, 2015.
Autumn, K., Y. A. Liang, S. T. Hsieh, W. Zesch, W. P. Chan, T. W. Kenny, R. Fearing, and R. J. Full. 2000. Adhesive force of a single gecko foot-hair. Naure, 405 (8 June 2000): 681-684.
Tian, Y., N. Pesike, H. Zeng, K. Rosenberg, B. Zhao, P. McGuiggan, K. Autumn, and J. Israelachvili. 2006. Adhesion and friction in gecko toe attachment and detachment. PNAS (Proceedings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3 (51): 19320-19325.
You, J. 2014. Gecko-inspired adhesives allow people to climb walls. Science / News, November 18, 2014.
延伸學習:
吳俊熙。2016。「足絲」「腳毛」藏天然黏力。香港文匯報/A27文匯教育/科學講堂,2016/06/08
沈瑞文、張國明、朱祖德。2008。獨步江湖的壁虎功。科技大觀園/科普知識,2008/03/05
蘋果日報國際中心。2016。運送物資 美「天鵝座」抵太空站。蘋果日報/即時新聞,2016/03/27
Mack, E. 2014. NASA tests gecko tech to pick up and recycle space trash. New Atlas / Science, December 23, 2014.


2016年9月8日 星期四

『臺博新知』:仿生貽貝黏膠將可降低胎兒手術風險

仿生貽貝黏膠將可用於胎兒手術(繪製者:王美乃)。


賴婉婷/國立臺灣博物館研究組
歐陽盛芝/國立臺灣博物館
李冬齡/美國馬里蘭大學植物學研究所博士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菲利普•麥瑟史密斯(Philip Messersmith)教授已開始研究貽貝類(mussels,即臺灣俗稱之淡菜)在濕滑的石頭上附著的原理,特別是其中一種被普遍食用的紫殼菜蛤(Mytilus edulis)的黏液,因為人體內及胎兒發育的羊膜內都是水性環境,與貽貝類慣常附著的海底環境類似,仿生貽貝黏膠將可於胎兒手術時密封胎膜傷口,目前這項研究仍在試驗階段。
胎兒手術又稱為宮內手術或胎內手術。回溯1981年「胎兒手術之父」麥可•哈里遜(Michael Harrison)醫生於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中心成功完成世界第一個胎兒手術時,他將未出生的胎兒從母體取出,用特製的導管為尿道栓塞可能導致致命性腎臟損傷的胎兒進行繞道手術,再將胎兒放回母親子宮內等到足月出生。在此之前,對尚未出生的胎兒進行手術是難以想像的,因為早期使用開腹開子宮手術,屬於高度侵入性開放手術,傷口較大、且對母體子宮和胎兒的刺激較大,術後容易發生流產或胎兒死亡的情形。
 
綠殼菜蛤(Perna viridis )與紫殼菜蛤同科,也是常被食用的淡菜,俗稱孔雀蛤或翡翠貽貝(圖片來源:賴景陽)。


但為了降低流產率和提高治癒率,有時有必要將治療時機提前至胎兒時期,因為有些胎兒在母體內發育階段即因基因異常、藥物作用或其他原因,造成生理機能或構造異常,嚴重時無法等到足月生產就可能胎死腹中。這些先天性疾病即便等到出生後再治療,卻仍有治療困難、產生併發症、或死亡的風險。但進行胎兒手術必須在胎膜上穿孔,即使是微創手術傷口,仍可能因胎膜變得脆弱易裂致羊水滲漏,造成胎膜早破症,引發母體、子宮、胎兒肺部感染或敗血症等併發症,導致胎兒早產甚至死亡。由於胎膜不會像皮膚一樣地癒合,也不宜用手術縫線縫合,故醫療器械穿刺進入胎膜進行胎兒手術前,需預先提高胎膜的密封性。
哈里遜醫生希望利用麥瑟史密斯教授開發的仿生貽貝黏膠,手術配合預密封方式,能有效避免侵入性手術對胎膜的破壞。作法是先用探針在胎膜和子宮之間撐起一小塊縫隙,然後注入液態的密封膠水,形成強化的區域,再從此區域穿透胎膜進行手術,除可降低和防止手術創傷,最重要的是能在醫療器械周圍形成密合封口,防止手術導致的胎膜早破症。
當貽貝找到合適的地點時,其足部由殼內伸出碰觸礁石並分泌黏液,在海水中迅即固化形成數根足絲,每根足絲在石頭上會形成硬化的足絲板(byssal plaque)作為「船錨」,足部再重複伸出及縮回多次形成許多條足絲(byssal thread)成為「纜線」,直到其殼體可以牢固在礁石上且不畏海水沖刷為止。貽貝類能牢牢附著在海底礁石上的關鍵是它的足絲腺(byssal gland),會分泌主成分為貽貝黏附蛋白(Mussel adhesive proteins, MAPs)的多種蛋白質黏液,具有超強附著力,其組成胺基酸序列中有30%多巴(Dopa)和15%離胺酸(Lysin),能和大多數天然固體基材表面的金屬原子形成強的鍵結,濃度越高則黏著力越強。研究團隊緣此開發出仿生貽貝黏膠,未來將可作為潮濕環境的手術密封劑(surgical sealant)使用。
(以上新聞編譯自2016630日發行之Berkeley News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向大自然借鏡:生物行為的科學解密」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歐陽盛芝/國立臺灣博物館
審校:歐陽盛芝/國立臺灣博物館
日期:2016/09/08
本單元學術名稱:生物醫農>動物學
標籤:仿生貽貝黏膠將可降低胎兒手術風險
資料來源:Norris J. 2016. Fetal surgery stands to advance from new glues inspired by mussels. Berkeley News / Research, June 30, 2016.
延伸學習:
Extance, A. 2016. Joining the injured. Chemistry World / Feature, June 30, 2016.
Lee, B. P., P. B. Messersmith, J. N. Israelachvili, and J. H. Waite. 2011. Mussel-inspired adhesives and coatings. Annu. Rev. Mater. Res., 41: 99-132.
邱逸閎、鍾宜璋。2015。生物啟發表面修飾技術於生醫材料上之應用。化工會刊,62(1): 126-143
林文熙、賴鴻緒。2008。認識胎兒手術。臺大兒童醫院通訊,(53): 1-2
吳靖穎、劉莉蓮。2007。最頂級的生物黏膠。科學月刊,38(12): 952-953

最新留言

追蹤者

搜尋此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