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2日 星期二

【巴爾札克特展卸展報導】臺灣的終點,你內心的起點

【文學拿破崙-巴爾札克特展】臺灣的終點,你內心的起點

 (文/國立臺灣博物館 王頌儀)
巴爾札克特展結束了!但卸展工程才正要開始
       在臺灣為期三個月的【文學拿破崙-巴爾札克特展】在4/8這天畫下休止符,在臺南開啟在臺灣的序曲,於臺灣文學館(臺文館)展出兩個月,落幕於臺北的國立臺灣博物館(臺博館),短短的三個月展出,引起許多觀展者對於巴爾札克的好奇,並且深深被展示設計所感動,達到展覽目的與觀展者熱烈迴響,對於策展團隊來說就是最大的支持與鼓勵。


     臺博館在4/8 下午5:00準時關上巴爾札克展場的大門,大門似乎被緊緊著關上,不再開啟,彷彿文物如此這般靜靜被封印在寶庫內,殊不知此時策展團隊已如火如荼開始進行卸展作業,從玻璃廠商、展場設計師、策展人、典藏人員、臺文館、臺博館雙方工作人員、藝術品運輸公司早已準備就緒,遠從法國而來的巴爾札克文學館-卡尼爾館長再次踏上台灣土地,這次他是來迎接這些國寶文物返回家鄉法國,卡尼爾館長也是卸展作業中-「點驗」的主驗者,每一項文物都須經過他的確認與檢驗,才可進行包裝封箱,幾天之內必須完成文物點驗,而策展團隊必須被關在展場,全神貫注的完成最後任務。
每個展櫃都被編號,展件取下有先後順序

特製德式展櫃須從兩側開啟

下方設有滑軸
典藏人員從側邊取出手稿
     本次小編也進入展場紀錄卸展工作,卸展如同佈展也是項大工程,文物在展場展出期間,雖有受到環境控制設備監控,但還是有可能發生難以預期的狀況,每件文物從展櫃取下之後,必須再次經過全身健康檢查,每一件都需要透過照片、檔案紀錄仔細比對,文物本身是否有產生異狀:如斑點、裂痕、蟲蛀等,即使細小得如髮絲般的異狀都必須被記錄。

點驗前的準備


物件一一放置到推車上,進入健康檢查區

巴爾札克送給妹妹香水瓶十分脆弱,由館長親自取下

展件下其實還墊有無酸墊片,保護展件
開始進行點驗,全神貫注
   卡尼爾館長背負著需將文物安全帶回法國的使命,對於每件文物如數家珍的他,仔仔細細的檢查著文物,臺方人員最擔心的就是,如果卡尼爾館長發現了什麼異狀,這會讓現場陷入一陣低氣壓,在這次點驗過程,一切都十分順利,著實讓臺方策展團隊鬆一口氣。文物一但發現有異狀之後,必須先紀錄,再進行照片資料比對,推測發生時間、責任歸屬,以及產生的原因,之後會進入修復階段,送回館舍之後,博物館內專業的文物修復師,根據文物特性、損毀狀況進行修復,每一道關卡都是必須謹慎且被記錄下來,因為我們知道文物具有不可逆性,每一樣都是很珍貴的,它被保留至今,勢必有他背負的使命,將傳達故事與生命給社會大眾,而博物館也就具有「典藏」文物的工作與責任。



卡尼爾館長正與翻譯劉書玗小姐溝通注意事項

畫框背後也需仔細檢查

小心翼翼,拿著燈光仔細確認

     本次最重要展品「巴爾札克手杖」,採用懸吊方式展示,在卸下時需十分謹慎,從拆卸玻璃開始,只要有一丁點晃動,懸掛手杖的釣線也會跟著擺動,這讓現場人員相當緊張,但專業工作人員控制之下,一切都還好,展櫃玻璃終於被卸下,記錄人員再次進行拍照,此時典藏人員兩人一組,先行預練姿勢與動線,分別戴上棉質白手套,一人緊緊穩住手杖,另一人將釣線剪斷,喀嚓一下,象徵本次展覽的巴爾札克手杖被取下了!穩穩的放上推車,將固定的釣線環與釣線進行清除,再請卡尼爾館長幫它進行健康檢查,一切無誤之後,使用無酸紙緊緊包覆,放回特製運送箱正式封箱,每件展品都經過這些歷程,最後等待著班機將它安全帶回法國。
最後一眼,再看看懸掛式的展出

玻璃拆卸中


手杖拆卸中,喀嚓一聲,結束了!

卡尼爾館長仔細確認中

每個文物都有自己專屬包裝盒

包裝完成放入至運送箱


   在佈卸展時,需要有定點攝影、定點錄影、機動攝影為每一刻留下紀錄,倘若未來有爭議時,才有影像進行釐清。卸展同時,小編團隊也將第一手卸展照片在臺博臉書向大家分享,相信熱愛巴爾札克特展的觀眾對此充滿好奇,也希望各位觀眾陪著巴爾札克特展走到最後。
在點驗巨型油畫時,卡尼爾館長發現小編一直不停在偷拍他,不像一般卸展攝影記錄,於是好奇向翻譯詢問:「他們到底在幹麻?為什麼攝影換人了?」卡尼爾館長對於展覽結束之後為何還需進行推廣感到十分好奇,此時透過smartphone將各位在臺博臉書的迴響以及「讚」給卡尼爾館長看,解釋展覽結束後推廣的用意,並且解釋本展在臺灣的熱烈反應,館長驚呼這比在法國的反應還要好!這檔歷經多年策畫的展覽,在此時一切都值得了!



臉書及時分享卸展實況
   經過三天的文物點驗,卸展工作也完成大部份,封箱完成,等待海關檢驗,並在保護之下前往機場,一場展覽在此大抵結束,再來就回到博物館內部行政作業,包含通關作業、典藏入庫、成果報告、契約結案等等,而在同一個展場,又緊接開始下一檔展覽,另外一檔展覽又開始啟動,到底巴爾札克離開了,在這個空間又會有什麼故事呢?4/27(三)臺博館最新展覽與您見面唷!


封箱!!!

【文學拿破崙-巴爾札克特展】在臺灣結束了,但開啟你我內心對於巴爾札克的起點。特別感謝策展人伊凡.卡尼爾(Yves Gagneux)、陳秋伶(文學館展示教育組組長),法語口譯:劉書玗小姐,來自臺灣設計團隊-綠邦室內裝修實業股份有公司(設計團隊:吳宗岳、蘇子文、曾逸飛、顏貽晨、陳皇吟),以及法國巴爾札克文學館、國立台灣文學館、國立台灣博物館所有辛苦的展覽執行工作夥伴,共同策劃出一檔感動人心的展覽。

兔子夫人持續陪伴大家,地球日新代言人


    謝謝所有喜愛巴爾札克特展的你們,記得你內心的那個巴爾札克喔!每個人的巴爾札克都是獨一無二了!也讓我們期待下一檔展覽吧!












【2011台北地球日】素人音樂會示範組徵集中

【2011台北地球日 城市綠起來】

素人音樂會示範組徵集中




每年的4月22日,世界各地總是很熱鬧,人們以各式各樣的活動串連起對地球的關心。今年,你打算如何替地球慶生?不妨加入臺博館的行列,一起用行動愛地球。

【2011台北地球日】素人音樂會

如果你  1.擁有無窮的精力,很會放電

     2.沒事就喜愛高歌一曲           

歡迎前來示範演出, 一起來聲援地球,一起用行動為地球發電!

●活動日期:4/23(六)、4/24(日)

●活動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館前廣場(台北市襄陽路2號,228公園)

●報名辦法:

1. 至少2人一組。需有一人負責踩腳踏車發電,一人負責引頸高歌。
    歡迎自備不插電樂器和啦啦隊。

2. 任選一個示範演出時段11:00-11:30、14:00-14:30、15:00-15:30。

3. 請依體力決定示範演出長度。

4. 報名期間自即日起至4/20為止,點選此處下載報名表

活動洽詢:電話 (02)23822699#467 王頌儀小姐
     E-mail:edu_assistL@ntm.gov.tw
    

【遇見?未來】地球電影院影展暨導讀—魚線的盡頭,是什麼?

【遇見?未來】地球電影院影展暨導讀—魚線的盡頭,是什麼?

你能想像一個沒有魚的世界嗎?


這部片,讓人想起Ronald Wright所寫的《失控的進步》這本書。他說,一次獵殺一頭長毛象,是生存。一次獵殺兩頭長毛象,是進步。但一次獵殺兩百頭長毛象,則是進步過了頭。在這場堅持「經濟沒有設限」的遊戲中,過去的輸家是窮人,如今玩輸的,卻是地球。

經濟沒有設限,但資源卻是有限。「進步即等於成長,成長即等於進步」這種不斷追求擴張的價值,是建構在過去人們對資源的錯誤認知。如今,我們正面對各種資源的浩劫,新的價值觀要取而代之,需要更多人的認同與行動。

《魚線的盡頭》所談的不只是過漁對生態的衝擊,也說明了造成過漁現象的原因和提出解決方案,是一部探討人類、海洋、漁業三者,面向相當完整的紀錄片,改編自Charles Clover的同名著作。




講到「魚」,可能許多人第一個聯想都與「食物」有關,魚類確實是我們生活飲食重要的一部分。不過,我們似乎比較熟悉怎麼料理牠們,對這些滿足我們口腹之慾的魚類生命故事卻不太怎麼瞭解;我們也似乎比較認識牠們變成食物的樣貌,不太知道這些入腹的魚類在海洋悠遊的模樣。也難怪曾有人說,我們的社會進入一種海產文化更勝於海洋文化的運作模式。

享受美味的時侯,我們往往忘了關心食物的來源



也因為人們不太在乎到口的食物怎麼來,漁業在海產文化的生態裡就只消煩惱如何捕獲更多魚賺取更多的利益,於是大型遠洋漁業興起,以高科技讓魚類無所遁逃。科技的進步,大幅提高漁獲量,而且超過人們實際所需,所以各式魚類加工品也隨之發展起來,以消化過剩的產量換取利潤。我們以為海洋資源取之不盡,直到發現許多魚種即將滅絕,才真正意識到海洋生態再生的速度遠比我們認知還要緩慢許多。
我們擁有比實際漁獲量4倍以上的捕獲能力



使用拖網對海床和底棲生態造成極大的破壞,作者形容就像是一年在農地上犛過七次一樣,產生難以恢復的影響,同時混獲也使得那些不幸被捕獲的海龜或其他非目標魚種被犧牲,經常可以看到許多死屍被拋回大海。世界目前最大的拖網開口竟然可以裝下13747飛機,而全世界的延釣漁業每年設下14億個魚鉤,這些魚線的總長度可以環繞地球550圈以上,我們擁有比實際漁獲量4倍以上的捕獲能力,這恐怕不是一個好消息,因為我們即將提早把魚吃光了!


魚呢?都被人類吃光了!

影片指出,海洋生態的危機是人們目前所面臨的環境問題中能夠最快速被解決的,只要我們採取行動,未來就能繼續有魚可吃,海洋生態也得以有喘息的空間。

片尾提出行動三部曲:

(1)購買前請先問清楚來源,只吃符合永續永續標準的海產。

(2)告訴政治人物,尊重科學、縮減漁船數量。

(3)請加入行動,支持海洋保護區和負責的捕魚行為。

對個人而言,消費本身即是對我們未來的投票,也是能形成輿論推動產業和政府調整思維模式的辦法之一。做個對環境負責的消費者,才能支持對環境負責的企業,讓地球的資源得以永續。


魚線的盡頭,是你的選擇。

本場次,很榮幸邀請到當初為國內引進這部片子的邵廣昭老師進行導讀,邵老師目前為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對投入海洋生態保護運動充滿熱忱。相信這將會是一場兼具知性與感性的海洋保育之旅,歡迎你一起加入!

下載「海鮮選擇指引」

活動訊息



一起遇見?未來


4/17 (日) 下午2:00~4:30 (下午1:30報到、2:15即不再開放入場)


本活動需全程參與,包含影片放映時間與導讀討論時間。



(文/國立臺灣博物館 簡竹聆;圖/魚線的盡頭官網與影片)

2011年4月10日 星期日

2011世界地球日Green Up‧台北動起來 城市綠起來


 2011世界地球日 Green Up!

台北動起來 城市綠起來 

4/23.24歡迎一起來綠色市集,體驗新時代的生活方式
   每年的4月22日,世界各地總是很熱鬧,人們以各式各樣的活動串連起對地球的關心。今年,你打算如何替地球慶生?不妨加入臺博館的行列,一起用行動愛地球。

綠生活的心啟發—台北地球日 綠色市集

全球現今有超過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都市,都市的能源管理、食物取得、土地維護,皆是維繫都市住民生活健康幸福的關鍵。但是,生活在城市裡的我們,究竟該如何在生活中實踐愛地球的綠行動?

4月23日、24日早上10點至下午5點,歡迎參加在臺博館廣場舉辦的「綠色市集」,共有「食品與食物」、「能源與生產」、「生態與土地」和「綠色設計」四大主題區,帶您體驗新時代的生活方式。

讓您用看、用聽、用想、用吃、用玩,從每一個感官,完全綠起來!
 
  在「食品與食物」主題區,您可以用嘴巴做環保。現場有20家來自臺灣各地的小農,帶來新鮮有機的在地蔬果與自製天然農產加工品,他們重視友善耕作的過程,不使用農藥化肥以維持耕地的有機性,同時也確保我們食用的安全。每一位小農都有一份對有機的堅持,消費時別忘了聽聽他們分享自己的故事。

來自臺灣各地小農提供的新鮮有機在地蔬果

       此外,還可以動手製作可愛的「創意苔玉球」,用您的巧手將水苔、土壤、植栽進行捏塑,輕輕鬆鬆就可以完成跳脫傳統桌上盆栽形式的小品盆栽,而且素材可以完全被分解又容易照護,自然又環保。


發揮自己的創意,DIY一個自然環保又獨特的苔玉球!
      在「能源與生產」主題區,您可以獲得許多生活中的節能小撇步。帶著您家中的水電瓦斯等帳單前來,就能更精準的計算碳足跡,並瞭解個人碳排放量的落點。也可以瞭解如何以簡單的檢測儀器計算家中的耗能,以減少不必要的能源耗損。現場還讓您親身體驗能量的轉換,無論是透過「人力果汁機」還是「素人音樂會」,您將會發現你我身上無可限量的能量!


來現場就可以學會如何利用簡單的電器耗電檢測自家不必要的能源耗損。 
     如果你想知道如何利用畸零地、屋頂和陽台等小空間自己生產食物,打造自己會照顧自己小菜園,現場將會提供充分的解說與示範。還有,手邊回收的廢紙可不是只能丟入回收筒,透過你的巧手創意就能把廢紙轉變為有趣的紙藝。

來現場試試全程使用回收素材創作的樂趣!
 
      在「生態與土地」主題區,你可以發掘各式探索大自然的方法。從都市到鄉村、從陸路到水域,透過都會綠地保存、海洋海岸保育、樸門永續設計、環境信託、生態工作假期…等,你會發現,其實愛地球可以很簡單!只要用對方法,大地就會用它自然的循環修復能力,源源不絕地供給人類綠意盎然、鳥語花香的美好環境。

現場有許多動手做活動唷!
     在「綠色設計」主題區,你則可以找到許多環保好物。近年環保節能的觀念推動,讓很多使用環保素材、再生原料製作的綠色小物越來越夯。譬如可愛的手工拼布包、圍巾,就是完全使用回收舊衣物製作,讓長大後已經穿不下的衣服,還能化成另一種型態繼續生活在我們的生命中。物品的物盡其用,使用當地的天然素材以及愛物惜物的生活態度,你都可以在這裡感受到。


用身邊隨手可得的舊衣物,就可以作成獨一無二的新包包!




綠生活的深思考—「遇見?未來」影展暨導讀

 
「遇見?未來」地球電影院影展暨導讀,邀您一同深思考!

      除了綠色市集,我們也從「人與環境」的互動模式和思考出發,挑選了七部包含紀錄片與動畫片,以影展暨導讀的形式,邀請大家一起思考片中重要的觀點和價值,並嘗試提出面對當前人們所遭遇的經濟、社會與環境問題的解決途徑。同時也希望推廣一種新的生活態度與思想,鼓勵大家在劇烈變動的環境中提前做好調適生活。

我們將會遇見什麼樣的未來?也許,你可以從這裡得到一點線索。

4/10(日) 14:00 全新的我們| 導讀人:劉德輔 (樸門永續設計 實習設計師)

4/17(日) 14:00 魚線的盡頭| 導讀人:邵廣昭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執行長)


4/23(日) 10:00 食破天驚| 導讀人:羅育如 (國立臺灣博物館 資深說明員)


4/23(日) 14:00 森之歌| 導讀人:柯金源 (公視新聞部 紀錄片製作人)

4/24(日) 10:00 瓦力| 導讀人:向麗容 (國立臺灣博物館 研究助理)

4/24(日) 14:00 水資源大作戰| 導讀人:徐文彥 (生態綠公平貿易咖啡 執行長)




綠生活的真實踐—每週一個綠行動,GO!

 
每週一個綠行動,GO!

    至於愛地球到底可以有多簡單?我們每週一都會在Facebook臺博臉書以詼諧逗趣的方式向大家推薦一種綠行動,讓您愛地球不怕沒方法!


  
     瞧瞧這麼多元的地球日活動,就是要讓您用看、用聽、用想、用吃、用玩,從每一個感官,完全綠起來!

 (文 / 國立臺灣博物館 簡竹聆)

2011年4月6日 星期三

【遇見?未來】地球電影院影展暨導讀—全新的我們。

如果你是一個很容易被感動的人,那麼這部片將帶給你許多悸動。
如果你正處於試圖修補和自然的斷裂關係,那麼這部片將提供你許多可能性。
如果你心中擁有一個大同世界,那麼這部片將捎給你許多正面的信息。


本片將讓你見到目前幾乎尚未被大眾所注意到,社區生活的迷人世界。

這是一部很溫暖的影片。


24歲的年輕導演Stefan Wolf以一年的時間紀錄八個國家、十個生態村,企圖呈現生態社區生活的多元面向,進而推廣永續、自然與和諧的生活方式。這裡的生活是由對美好生活的想像、願景、相互尊重與合作而驅動著,有別於經濟和社會期待所驅使的生活。藉由十個生態村的案例,導演以溫柔的手法提出面對當前人們所遭遇的經濟、社會與環境問題的解決途徑,邀請人們用一種永續的生活態度與思想,在劇烈變動的環境中調適生活。而這十個生態村的案例,也成為導演推廣這個信念最好的證據,人們只要有心採取行動,就能實現心中嚮往的那個桃花源。


導演希望將永續、自然、和諧的生活方式,介紹給大家。
 
在都市我們很難擁有一大片土地,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我們也被訓練成習慣依賴他人取得生活的供應,過著便利的生活,遵循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經濟模式。可是,許多生活在都市的人並不快樂,許多人共同的心願都是等到退休後,在鄉下買一片土地怡然自得過日子。所以說,人對土地那種莫名的嚮往,並不會因水泥把我們和森林隔開而消散呀,只是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生活模式讓我們和自然的關係產生斷裂,讓人與人之間產生疏離。
 

全新共同居住的模式,可以讓人重拾人與人的連結、人與土地的連結。

這部片讓人看見生活的本質,一種單純享受生活、尊重萬物、用心體會世界的態度,一種相信美好世界可以被實現的信念。他們竭力建構支持性的社會環境與低環境衝擊的生活方式,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他們結合生態設計、生態建築、永續栽培(permaculture)、綠色產品、替代能源及社區建築實務等各種不同層面之工作。其實這樣的生活和我們現在的生活並沒有真的那麼不同,但是因為面對生活的態度不同,使得我們所選擇的生活技術也就大不相同,因而對整體社會環境產生不同的影響。雖然說片中的案例都發生在歐洲、城市以外,可能有人會覺得不那麼適用於都市,但這十個案例真的無法適用於都市嗎?如果我們能重新想像都市和對都市生活的定義呢?

也許,要真正解決環境的問題,首先要解決的是人的問題,也就是我們自己的問題。上一場,有一位觀眾說得很好,她說:「要改變行為前,需要先改變觀念。」一點也沒錯,這也正是我們在這裡所做的努力。把我們自己準備好,以投入新的生活方式!所以,本場邀請到樸門永續設計的實習設計師劉德輔老師,來和我們分享永續生活的理念與實踐。

4/10 (日)下午2點,歡迎前來和我們一起思考,都市人的永續之道,重新設計我們的生活。


該是時候,重新設計我們的生活了!

P.S.其實片中還是提出了許多實際可行的生活方式,一樣適用於都市;至於有哪些作法?就等你自己來探索囉!



(文\國立臺灣博物館 簡竹聆;圖\全新的我們 官方網站)
 
 
活動訊息
 
4/10 (日) 下午2:00~5:00  (下午1:30報到、2:15即不再開放入場)
本活動需全程參與,包含影片放映時間與導讀討論時間。線上報名
 

2011年4月5日 星期二

【巴爾札克快訊】巴爾札克延展至4/8(五)!

 【巴爾札克快訊】巴爾札克延展至4/8(五)!


 

     巴爾札克展確定延到4/8(五)了!請大家告訴大家!讓身邊想看卻還沒時間來看的朋友,把握最後三天的時間!


 經過4/4一整天的等待,臺博館同仁終於收到法國館方通知【文學拿破崙-巴爾札克特展】延展至4/8(五),文物展品將於4/9(六)開始進行拆卸與檢查,於數日內將回到法國,回到法國之後,文物將由法方各博物館進行更進一步的確認與全身健康檢查,無誤之後,將會回到庫房與原展室,在臺灣三個月的時間,這些文物帶給臺灣觀眾一段法國文學體驗,也讓我們認識巴爾札克這位大文豪,藉由本次國際交流展,敲開臺灣博物館/臺灣文學館與法國博物館合作大門,也許未來有一天,臺灣博物館/臺灣文學館的經典文物將會在法國展出,將臺灣文化呈獻在浪漫花都。
 
 最後無論是想回味巴爾札克特展的觀眾,或者還沒欣賞巴爾札克特展的朋友,把握最後三天展出,錯過了!將要到法國巴黎才能夠欣賞到這些珍貴手稿與文物,並且一次就可以看到羅丹/畢卡索等大師的作品,機會難得!敬請把握唷!




【文學拿破崙-巴爾札克特展】參觀資訊


展覽日期:3/4-4/5(延展至4/8 )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本館(臺北市襄陽路2號,228公園內)

展覽時間:周二-周日 10:00-17:00

展覽票價:全票20元,半票10元(一票可看全館展覽)

服務專線:02-23822566
提供中文語音導覽服務,每機新台幣50元,請洽本館服務台


 

2011年4月3日 星期日

【文學拿破崙-巴爾札克特展】 大師!你的巴爾札克呢?

  【文學拿破崙-巴爾札克特展】 大師!你的巴爾札克呢?

文/國立臺灣博物館 陳信鈞




畢卡索作品

       來到臺博館「文學拿破崙-巴爾札克特展」不僅僅可以看到來自巴爾札克文學館裡有關巴爾札克的創作手稿和私人物件收藏。還可以見到收藏在巴爾札克文學館的畢卡索一系列共8張的《置於排字盤下盤的巴爾札克與沒有大寫字母的畢卡索》作品,以及畢卡索用鋼筆畫在明信片上寄給克萊兒.華的巴爾札克肖像。更難能可貴的地方在於,不用飛到法國巴黎,也不用花昂貴的門票,就可以在臺博館見到兩件羅丹美術館收藏羅丹創作的作品,大型的「巴爾札克-裸體C號」作品及「巴爾札克-最後研究」。能親眼見到畢卡索和羅丹的作品,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然而,不論畢卡索或是羅丹,均不曾親眼見過巴爾札克,為何卻能在他過世之後,依舊傳神的表達巴爾札克的精神與態度而不是他的外貌?



   「巴爾札克-裸體C號」作品是羅丹在1891年7月6日受法國巴黎文人協會之託的創作,希望依據他的外型來塑造。不過就像前一段提到的,羅丹不認識巴爾札克,要做他的雕像,其實是有困難度的,一方面他生前留下來的肖像不多,羅丹只能從他的作品去找尋蛛絲馬跡,在巴爾札克的作品裡有不少文字描述到有關他的外貌和個性,這讓羅丹對他的外型瞭解有不少幫助。為了這尊雕像,羅丹還到巴爾札克的故鄉杜瀚,找到一個和巴爾札克長得很像的人-艾斯塔爵作為範本。不過,這個作品的誕生,和作品本身所呈現的特色和外貌,其實是羅丹聽了不少認識巴爾札克的人的描述而產生的。如此寫實肥胖外表,卻是想呈現出巴爾札克創作《人間喜劇》的力量和想藉由作品征服世界的統治感,這樣的呈現,反而讓觀者不知不覺中忽略雕像臉部表情和長相,而是展現巴爾札克寫作的天才功力與文字的力量,然而就與形象清晰的畫像或肖像有所區隔。只是,從羅丹回答記者問題的態度可以瞭解到他這件作品不甚滿意,因為他覺得這個雕像或許就外表上是像巴爾札克,但是無法從雕像感受到傳遞出來的情感和內心的力量,他認為還無法完整呈現巴爾札克的靈魂和精髓,而文人協會也不是非常滿意這件受託的作品。


    1897年羅丹未完成的作品「巴爾札克-最後研究」,他揚棄世俗胴體和外貌的既定印象,也不強調外在服飾的細膩刻畫,也就是說這尊雕像不是刻板印象矮矮胖胖的巴爾札克,而是從一個完全不像他的雕刻作品,去強調巴爾札克在創作上的力度和深度以及長久不朽的影響力,並希望藉由雕像讓世人們知道巴爾札克是個非常了不起的創作者。這件作品在1898年的巴黎沙龍展上,由亨利.勒伯賽放大成2.8公尺的複製品展出,只是在當時人們完全無法接受完全脫離傳統具體神情和形象的作品,引起廣大評論家強烈抨擊和輿論踏伐!雖然後來逐漸有藝術家支持和藝術愛好者的喜愛,但是對羅丹來說打擊不小,於是他決定將作品收回,並且拒絕任何人的收購,也不拿文人協會一毛錢。這件作品之後也導致羅丹的名聲和收入一落千丈,只因為大多數的人不認同這件差異太大的作品,自然找他雕刻的訂單就少了。一直到1917年羅丹死後,這件作品都不曾公開,直到1931年才首次鑄銅,之後1939年7月高2.8公尺的「巴爾札克-最後研究」才在巴黎的巴哈巴耶與帕納斯山大道轉角處安置並舉行揭幕儀式,呈現在世人眼前。如今成為到法國巴黎旅行,旅人們必看的羅丹戶外雕塑作品之一。



    至於展場畢卡索所畫的8張《置於排字盤下盤的巴爾札克與沒有大寫字母的畢卡索》作品,是畢卡索1957年為了巴黎的露易絲.列西斯畫廊要出版的8個石板肖像畫又重畫的創作,只是列西斯對於巴爾札克的評價透過文字的描述可以感到是對他不欣賞也不認同的。這系列作品最早源自1926年,昂布魯瓦茲.佛拉要畢卡索為《不知名的傑作》畫插圖而首次創作,而因為這8張創作,造就了《不知名的傑作》的知名度。也是因為佛拉的關係,畢卡索才知道巴爾札克這號人物。但是,和羅丹一樣,他不認識巴爾札克,他可能沒讀過他的書,但是這些繪畫,卻讓人不禁連想到展場內馬松的作品和比松的銀板照片,他一定有見過1939年矗立在街頭羅丹的作品,想必他還是有找一些線索和受到羅丹的影響。這些畫作,不同於畢卡索以往創作的方式,總是以線條簡單的素描方式呈現,反而是用濃密厚重的線條和點點,來呈現立體的書人形象。一如羅丹,捨棄傳統形象和外貌的呈現方式,轉由傳遞巴爾札克創作的深厚功力,呈現如同人形蠟燭短暫卻綻放璀燦耀眼光芒的創作才華。這一系列編號第3號的作品,曾在法國限量發行100套,展場展出的這一件曾經是法國前總統喬治.龐畢度先生的個人收藏。


   羅丹與畢卡索,雖然都不曾與巴爾札克見過面,卻在不同時代,運用他們各自擅長的創作手法,瞭解巴爾札克的「本質」,並且透過創作來呈現巴爾札克的不凡之處,有趣的是兩人仿彿心有靈犀,英雄所見略同!

【文學拿破崙-巴爾札克特展】


展覽日期:3/4-4/5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本館(臺北市襄陽路2號,228公園內)
展覽時間:周二-周日 10:00-17:00
展覽票價:全票20元,半票10元(一票可看全館展覽)
服務專線:02-23822566
提供中文語音導覽服務,每機新台幣50元,請洽本館服務台

最新留言

追蹤者

搜尋此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