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4日 星期五

【2019世界閱讀日-精選圖書書評】《臺灣西方文明初體驗》-電燈

陳柔縉2005《臺灣西方文明初體驗》麥田出版
1895年日本開始領管臺灣,同時進行各種調查。總督府對臺灣鐵道調查報告中,對治臺之前臺北城景的描述指出,三分之一猶見水田,房概為兩層樓,七、八盞之電燈照了滿城,有火車、馬車及人力車自由自在可通行市街,類似上海之租界地。電燈無疑是臺灣西化進步的一紙證書。

日本統治臺灣後,電燈愈來愈深入社會。總督府設立了「電火所」,提供電燈能源。臺語至今仍叫電燈為「電火」,叫電線桿為「電火柱仔』,不是沒有原因。早期讓電燈發亮,必須借助燒火,跟現在靠電線輪送電力完全不同。這也是為什麼連橫在《臺灣通史》曾形容電汽燈要「燃煤為之」。
1920年代夜間點燈的小南門



1900年,全臺士神受總督府邀請到臺北參加揚文會,除作詩吃飯,也大量發觀日本人帶進臺灣的新奇玩意兒。參觀電火所之後,彰化老紳吳德功詳細記錄如何製造電火於《觀光日記》書中:「又進觀電火所,置二鐵爐,日夜用土炭五千斤左右。日則燒炭以熱煙烟,夜則以燃電火也。電火用兩鐵車,一輪轉動,用皮帶牽動彼輪,二輪互轉數次而火由鐵管引入電燈。燈中數條白金線漸紅,而火即發矣。」
1930年代榮町夜間路燈,今衡陽路


這種由火引燃卻不是火的光源,點亮夜空下的臺北,報紙曾描述,臺北人來到路燈下,凝目端詳,連聲詫異說:「今夕是何夕,何來雙月照城西耶... ...。」此語讓人聯想起更早民眾對劉銘傳架電燈的驚嘆:「欽差已經點燈火,電火點來較光日。」在百年前臺灣人的眼裡,電燈比日光還要炫目,和月光一樣引人遐思。

作者:陳柔縉
出版:麥田出版

#NTM #臺博館 #2019世界閱讀日#精選圖書書評 #臺灣西方文明初體驗  #國立臺灣博物館


2019年5月9日 星期四

【2019世界閱讀日-精選圖書書評《縱貫環島-臺灣鐵道》】

2007年修復前的鐵道部
從鐵道發展回望我們的日常生活
馮佳福

我們所熟悉的臺灣鐵路的歷史,大約是清代開始鐵道建設,繼而日本時代完成西部縱貫鐵路,自此鐵路成為臺灣南北運輸的大動脈,再則為1970年代十大建設之一的「鐵路電氣化」,1990年代完成環島鐵路網,各地的地下或高架鐵道則陸續開始。時至今日,臺灣仍有很多都市正在進行鐵路立體化工程,讓都市空間不再被鐵道區隔,也讓火車運行更加快速安全。另外,隨著高鐵建設完成,臺鐵也開始捷運化,配合調整班次、增加停站等,和高鐵、新建的捷運甚至公車系統整合,成為都市中的主要客運工具

2007年修復前的鐵道部
從這樣的描述來看,顯然鐵道在臺灣這一百多年來的現代化進程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鐵路運輸從百多年前的臺灣南北一日可達,大幅壓縮了臺灣西部的時空距離,到後來高鐵和捷運等新型運具的出現,鐵道運輸從城際交通之外,又增加了都市區域內部交通運輸的功能,支撐著個別城市的順利運作。其間,鐵道和站體的立體化則大幅改變了都市地景與地面活動,尤其站區多屬城市中心地區,火車站附近的空間更新與重整,成為整個都市尋求升級改善的領頭計畫,例如今日的臺北西區門戶計畫、新竹的大車站計畫、基隆站區與港區的整合等,均有類似的地位。因此,臺灣鐵路或軌道系統的變遷,已經深刻的影響都市中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是學者探討現代性著重要範疇。也可以進一步講,由鐵路開始的空間革命和其所架構出的便捷運輸系統,讓今日每個人可依其自主意願自由來去,是這個社會達致自由平等非常重要的技術性基礎。

2007年修復前的鐵道部電源室
國立臺灣博物館多年來執行臺博系統計畫,將臺北舊城附近的幾個古蹟重新活化利用為博物館,目標是與228公園內既有的本館共同運作。臺博系統計畫包含了鐵道部博物館園區建置計畫,因而有此書的編寫與出版。這本書將臺灣鐵路發展做了全面且深入淺出的說明,從中法戰爭的影響、劉銘傳時代的官民合辦、日治時期大舉現代化、環島鐵路到今日高鐵建設都納入討論,讀者可以在書中得到基礎的鐵道歷史知識。此外,書中也納入各地支線建設、鐵路觀光、鐵路便當和文化資產等議題,讓我們也可藉著鐵路來觀察在這一百多年來臺灣的空間發展,甚至社會生活的價值態度的影響,由鐵路發展來回望我們的日常生活。

2007年修復前的鐵道部
作者: 戴寶村、蔡承豪
ISBN:9789860210910
出版:玉山社

圖文來源:馮佳福

#NTM #臺博館 #2019世界閱讀日 #精選圖書書評 #國立臺灣博物館



2019年4月27日 星期六

【111年館慶】夜間音樂會-傳統與傳承:明日的音樂新秀

【111年館慶】夜間音樂會-傳統與傳承:明日的音樂新秀


臺博館要迎接111年館慶了,選擇在518國際博物館日這天,讓臺博館本館建築變為音樂廳和知名音樂家薛祥Mr. Sebastian邀請您在古典建築裡,一同來場音樂的世紀饗宴!

本次音樂會邀請音樂家薛祥Mr. Sebastian、吳玟鈞老師Ms. Abby Wu等老師及同學協演。薛祥先生是英籍中德裔的小提琴家與指揮家,現任英國慈善機構Live4Music創辦人暨藝術總監。活動將在 (5/4)中午12點開始報名,音樂會活動內容與曲目詳情~ https://bit.ly/2L6sDfV

演出時間: 5月18日(六) 18:20~19:30
地點:本館1樓大廳及2樓迴廊
費用:518博物館日 當日入館免門票參觀
對象:一般大眾(請著正式服裝參加)
報名方式:一律採網路報名,110名(1樓座位區:50名,2樓站區:60名)
※網路報名於18:00本館入口處開始報到,依報到順序依序入場,18:15謝絕入場。
※為維護其他觀眾權益,恕不開放旁聽、攜伴。
※請著正式服裝欣賞音樂饗宴。

#NTM #臺博館 #111年館慶 #夜間音樂會 #傳統與傳承 #明日的音樂新秀 #國立臺灣博物館

2019年4月26日 星期五

【111年館慶】過去的未來:藏品新計畫系列講座

【111年館慶】過去的未來:藏品新計畫系列講座

【111年館慶】過去的未來:藏品新計畫系列講座

臺博館即將迎來開館111年館慶,結合2019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博物館作為文化樞紐:傳統的未來(Museums as Cultural Hubs: The Future of Tradition),以「臺博館,擁抱未來式」為號召,舉辦多元類型的活動,並邀請大眾以「未來博物角」為主軸,從多元及創新的角度認識博物館百年歷史。

從「發現臺灣」常設展,帶領大眾從許多博物學家踏查臺灣山林,發現臺灣島嶼許多如今廣為人知的寬尾鳳蝶、黑長尾雉等生物,也使臺博館從開館之初至今已有十餘萬的豐厚典藏。持續引領大眾從過去的典藏,開創未來!

■5/12(日)14:00-16:00
臺博館研究組副研究員李子寧老師
從東博到臺博:一筆蒐藏,兩個博物館的故事

■5/18(六)10:00-12:00
升火工作室創辦人舒米如妮老師
從部落到巴黎:編織工藝的文藝復興

■5/18(六)14:00-16:00
蜻蜓雅築珠藝工作室負責人施秀菊老師
榮耀再現–排灣琉璃傳奇

■6/1(六)14:00-16:00
臺博館展示企劃組助理研究員林一宏老師
臺博本館大秘辛–尋找失落的歷史拼圖

■6/15(六)14:00-16:00
臺博館研究組助理研究員許毓純老師
回到過去:川上瀧彌尋根踏查計畫

■地點:臺博館土銀展示館三樓簡報室

■活動費用:活動免費,但需購票入館(全票30元、優待票15元)

講座現正報名中~ https://bit.ly/2XKlJyo

#NTM #臺博館 #臺博館土銀展示館 #111年館慶 #過去的未來 #藏品新計畫系列講座 #擁抱未來式 #李子寧 #舒米如妮 #施秀菊 #林一宏 #許毓純 #國立臺灣博物館

2019年4月20日 星期六

【2019臺灣文博會】Hi, STORY 過 去未來

【2019臺灣文博會】Hi, STORY 過   去未來
2019臺灣文博會】Hi, STORY    去未來

臺博館與四個友館共同聯合策展,結合五館的館藏,映照出臺灣人的潛意識層—從發掘記憶、海島常民、情感技藝、現代知識、到普世價值,構成從「生存」到「價值」—島民進化的殷殷追尋。

我們層層走入,淘洗過去故事與物件中,早已蘊藏「未來生活」的線索⋯⋯

從過去(history) 詮釋故事(story),在故事裡「發現未來」,說聲Hi

咦~與臺博館的「發現臺灣常設展」中的「過去的未來」單元相呼應耶!其他展覽與活動詳情請上2019臺灣文博會網站查詢~ https://creativexpo.tw/

■地點: 松山文創園區 SCCP Taipei (北向製菸廠)-S6
■參觀時間:2019.04.24 - 2019.04.28
■開放時間|04/24 - 04/27 10:00 - 18:00 , 04/28 10:00 - 17:00
04/24-04/25 僅開放專業人士換證入場

#NTM #臺博館 #發現臺灣 #過去的未來 #國立臺灣博物館 #臺灣文博會

2019年4月6日 星期六

【2019世界閱讀日-精選圖書書評《紙上明治村2丁目》】

紙上明治村 (1)日本時代的建功神社
人類為什麼會希望保存老建築?又為什麼會希望不斷建造新建築?說到底都是為了生存所需,然而生存包含現實需求與情感慰藉等太多複雜面向,兩種意念不斷的拉扯,產生了我們所認識的人造空間環境。而有品質的老建築,在被賦予文化資產身分保存下來後,就必然具備「公共財」的價值與性質嗎?新建築被蓋出來後就必然能改善生活環境嗎?許多的問題答案並非正反分明,但時常在更多的討論產生前,空間早已不斷更替,永恆的變動才是人類在地球上創造的永恆不變狀態,而這本書蒐集、介紹這些曾經存在於世的臺灣建築故事,正是希望留下人類情感與記憶寄託的證明。

紙上明治村 (2)日本時代的彩票局
本書所介紹的臺灣建築多數皆已不存在,反映建築實難永存於地表的定律,而書中所挑選的案例,大多屬於公共建築,或是提供信眾使用的宗教建築,從設計到營造的階段,完全反映業主與設計者希望傳達的意識形態與匠心技藝,但是當這些建造給群體使用的建築落成並交給民眾群體後,隨著歲月累積、庶民生命經驗於其上,意義隨之由使用者增添賦予全新生命,以至於面臨拆除消逝時,反而時常由民眾發起保存運動,空間象徵意義的詮釋權移轉,從反映政府意志的教化意味,反身成為民眾對自身記憶的緬懷及捍衛。

紙上明治村 (3)日本時代的帝國生命會社舊廈
建築做為人類的生活器具,從來就不可能將其物質永遠凍結型態在某個時間點,即便保留下來指定為文化資產保存修復,也難以百分之百真正還原到某個年代,充其量僅能反映整修當下對於某個年代的認知、想像和技術回溯的掌握。保存老建築其實是個完全活在當下,忠實呈現「現時性」的行為,人類想要凍結某段時光與記憶,其實是一種違反自然法則的狀態──此心態包含對於過去的沉緬,以及對不確定的未來不信任的成分。然而這也是人類情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畢竟總有一些永恆的事物,如珍珠如鑽石般在歷史沙塵中隱約透露出人類文明的光芒,這本小書紀錄些許這樣珍貴的情感,也促使還沒完全消逝的珍貴遺產,能在這個世界上再留久一點,而面對不可避免的消逝,我們也能盡可能使過程更具品味。

紙上明治村 (4)日本時代的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廈


作者:凌宗魁、鄭培哲著
ISBN: 9789578630420
出版:遠足文化

圖文來源:凌宗魁提供

#NTM #臺博館 #2019世界閱讀日 #精選圖書書評 #國立臺灣博物館

2019年4月5日 星期五

【2019世界閱讀日-精選圖書書評《臺灣市街電車夢》】

臺灣市街電車夢(1)日本時代臺北本町通

 臺北市街電氣鐵道,1928年在田端市尹主導下,臺北市當局決定推動。市役所在5月下旬發表市營電車敷設計畫,松尾寬二也應聘擔任臺北市囑託,在5月底來臺主理計畫。依當時披露的計畫將分為兩期施工,預計最晚在1929年的「御大典博覽會」時便可以運轉。路線長度參照日本各都市人口,每3萬人可設2哩路線的有效哩數換算法,當時臺北市人口為20萬人,可達總長14哩的規模。

臺灣市街電車夢(2)日本時代臺北表町通
此計畫將於萬華、大稻埕、城內、臺北驛間等各主要道路敷設軌道,自開工至竣工預定工期為10個月,車輛採最新式的小型客車,動力來源則仰賴水力發電。此一電氣鐵道事業總經費預計為236萬6,333圓,其中計畫發行市債200萬圓,國庫或州補助金支應20萬2,018 圓,另外16萬4,215元由一般市費支出。市債發行預計在竣工後14年本利清償完畢,預估此後電鐵每年將能帶來24萬6,0000圓收益,在乘車費用部份採區間制,市內一哩4錢。

臺灣市街電車夢(3)日本時代臺北三線道路
然而在此案看似推動順利的時候,8月中旬卻傳出因政府採取緊縮政策,市電敷設案停頓,市役所內電車部人員陸續辭去,現時僅留2名職員。事實上,6 月底增田市尹發表市電變更案時,原本前任田端市尹時代主導市電敷設案的松尾囑託便提出了辭呈,而其他職員亦陸續「別覓枝棲」,留任者則「大有去就兩難之概」。在監督官廳就電車敷設案發行公債的認可表示有所困難之後,1929年9月5日,歷時一年多的臺北市營電車計畫案正式因為財政等各項因素而畫下了句點。

來到今日的21世紀,軌道計畫是否需要在臺灣各地推行,又引發政府及民間的關注與討論。依照都會區建置捷運及輕軌等交通系統的經驗而言,大眾軌道交通運輸系統雖然設置成本高,但是使用年限長、門檻低,是兼顧環保、便民並消弭階級資源不平等的交通選擇,國家建設不能僅考量短期收益,而應顧及長期發展與資源分配合理。許多早期不被看好的軌道系統,也在營運數年後逐漸顯現其優勢及必要性,足為有心長期治理城市的擘畫及決策者參考。

作者:楊啟正著
ISBN: 9789862941645
出版:玉山社

圖文來源:凌宗魁提供

#NTM #臺博館 #2019世界閱讀日 #精選圖書書評  #國立臺灣博物館

最新留言

追蹤者

搜尋此網誌